第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12月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陕西白河移民扶贫——
搬下大山,还要富起来

陕西省白河县茅坪镇联合村,宽敞的水泥路,道路两侧楼房整齐排开,路边花圃的花枝已经披上冬装。

在村里的一个小超市,记者和小老板高为宏聊了起来。高为宏一家4口人,过去祖祖辈辈生活在离这里有10多里地的海拔800多米的山沟坡梁上。“这里的山非常陡峭,遇到雨天都不敢出门。”高为宏说,由于交通不便,他平时很少下山,连油盐也得省着用,一家人主要靠着4亩多薄地过活,自己偶尔出去打工补贴家用。

从2005年起,白河县实施移民搬迁扶贫安居工程,引导农民进城镇社区。2008年,在外打工攒了些钱的高为宏拿出了所有的积蓄,通过政府出台的贴息贷款政策,和其他村民在联合村的新社区里盖起了新房子。

2009年,新社区楼房顺利建成。高为宏一家也从山上搬迁到了新社区。高为宏说,过去家里缺水缺电,如今什么都不缺了,还能看上有线电视。高为宏还在新房的一楼腾出一间房改成门面,开起了农家超市,“一个月下来有1000多元的收入”。

白河县委书记郭德林告诉记者,白河县“土无三寸厚,地无百亩平”,自然条件较差。2006年前,全县有50%的农户世代居住在山沟坡梁上,生产生活困难。“十一五”时期,国家相继实施了以生态移民、扶贫移民、易地扶贫、减灾安置工程、保障性住房建设为主的民生项目。

“这给白河县帮助边远山区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带来了机遇。”郭德林说,白河县先后探索出了“工商企业下乡建设、外出老板返乡建设、村组干部带头建设”等3种模式。

白河先后投入财政资金1.2亿元,带动了民间资本投资1.32亿元,建成了具有川西民居、巴山民居等风格特色的生态社区23个,全县近5000户2万多名高山群众从“山地危居”地方搬迁到城镇社区和安置点定居,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依托移民安居工程推进扶贫开发、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子。

农民下了山,居住条件改善了,如何解决生计问题呢?“要让农民‘搬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真正安居乐业,就必须要解决长远的生产生活问题。”县长陈晖说,白河县一方面给每个生态社区配套建设了社区服务中心,帮助解决农民出行难、办事难、购物难、就医难、娱乐难等问题,另一方面则千方百计地引导农民增加收入,解决发展难题。

陈晖介绍说,山上群众搬迁到新社区后,白河县引导农民将原有的土地和林地流转给大户或企业,实现集约化规模经营。农民土地流转以后,既能得到流转补贴,还可以通过返聘形式回到原土地上统一耕作。“农民成了产业工人,分散农耕变成了统一作业,传统农业也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型,土地收益自然也就提高了。”陈晖说。

如今,白河县迁居群众中有50%左右通过劳务输出增收,有30%左右靠返聘于农业产业化项目增收,另有约20%的迁居群众通过其他方式解决了就业问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