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港澳台经济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1年12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扩大开放陆资以招商引资

台湾有关部门近日赴香港招商,向世界推销台湾投资环境,希望把全球投资者拉进台湾。陆资也是全球投资客之一,也有兴趣来台湾投资,却因台湾开放之门不够大,以致成绩乏善可陈,成了台湾招商引资政策的一大缺口,亟待补强。

在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及制度化过程中,陆资开放与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并称两大指导性政策,但自2009年7月推出后,陆资来台投资金额不进反退,去年全年近1亿美元,今年前九月仅3500余万美元,占同期对台湾投资的1%。台湾既已宣布开放,想必对此成果也不满意,那就应检讨陆资不来台的结构性问题,以规划出有吸引力的陆资政策。

先看开放陆资来台的项目,第一波因范围小、项目不诱人,被批评没有“牛肉”。第二波开放则增加了集成电路、液晶面板等产业。不过,目前来台的190余家陆资中,多为运输仓储、批发零售等服务业,投入制造业者不超过15家,属第二波开放项目者更屈指可数。

陆资不来,除开放项目与投资意愿出现落差,整体投资环境欠缺吸引力也是可能的因素。相较于台湾为吸引外资而提供的种种便利优惠安排,陆资从商务考察、申请手续到投资审查,仍存有相当多的差别待遇。例如大陆商务人士来台考察,非但设有台湾邀请单位的门槛限制,还需检附很多证明文件,这些举动自然影响陆资来台意愿。

陆资来台还有其他层面的意义,除了促进两岸经贸关系发展,更可增加台湾业者进入大陆市场的机会。而相互投资正是建立互信、互利基础的一种方式,亦可同时增加其他外资与台商联手开拓大陆市场的可能。因此,台湾在思考陆资开放策略时,应增加产业发展策略的比重,并以更有弹性的方式扩大开放陆资。

例如尚未纳入开放范围的电信事业,是台湾强势产业的核心,但因限制投资,两岸合作迄今仅限于硬件制造,而未跨入价值所在的通讯服务业。如能透过相互投资取得进展,对两岸都是大好事。

综上来看,台湾通讯市场参与者大小悬殊,其投资风险亦有不同,以一刀切方式全面禁止陆资,恐有失衡;若能搭配阶段性持股上限、控制权与信息取得等行为限制,加上个案性陆资审查机制,同时建立全面性的关键信息设施保护机制,或许才是多赢之道。

既是陆资开放,政府即应秉持“广开放、严管理”的指导原则,莫为监管而限制,徒有开放之名,期待新一波开放能走出这样的困境。

(摘编自11月17日台湾《经济日报》社评)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