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12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群众享受歌剧艺术
本报记者 韩秉志

11月的福建省福州市,连续数日细雨绵绵,虽然天气转凉,各大剧院里却热闹非常:一直持续到月底的歌剧演出,让首届歌剧节不断升温,自6日歌剧节开幕以来,每一场演出都引发了福州观众的热烈反响。

经典歌剧《洪湖赤卫队》演出结束后,全场观众起立,以长时间掌声向演员致敬。福州市民杨木铨曾经是福建省实验闽剧院的一名老演员,《洪湖赤卫队》他看过很多遍,早已耳熟能详,仍百看不厌。看完演出后老杨激动不已,对记者即兴唱起了《洪湖赤卫队》中家喻户晓的唱段:“洪湖水呀,浪呀么浪打浪,洪湖岸边是呀么是家乡……”杨木铨说,“今天的演出令人十分感动,跟以前相比,音乐演奏也提高了水准。歌剧应该和观众拉近距离,没有传统就没有根基,没有时尚就没有观众。”

五一广场是福州市民业余文化生活的集聚地。茶余饭后,人们都会去参加广场文化活动。记者在广场中央音乐喷泉旁看到,上百名群众正集体起舞,十分热闹。坐落在广场南侧的是本届歌剧节开幕式所在地福建大剧院。歌剧节的举行令福州市民有机会在家门口欣赏到众多优秀的歌剧作品。歌剧节用贴近百姓的演出内容、低票价的惠民政策、负责任的创作态度,为广大群众奉献了一场精彩的歌剧演出,点燃了福州市民欣赏歌剧艺术的热情。

观众对歌剧的重新关注,正是歌剧节主办方热切希望的。目前,歌剧创作虽欣欣向荣,但歌剧市场还远未成熟。面对歌剧这种“阳春白雪”,一些市民认为与自己的审美习惯尚有距离、欣赏不了。曾在农村生活过的市民老张说:“我觉得歌剧作为高雅艺术在城市居民中更能产生共鸣,但对农村群众来说还有些陌生。”对此,中央民族乐团党委书记孙毅认为,歌剧作为一种“舶来品”,的确面临“本土化”问题。“艺术院团潜心做好作品,就一定要接地气。创作前期还应做充分的调研,用外来的形式表达中国人的喜怒哀乐。”

培养观众、培育市场已成为当前歌剧发展的重要课题。为了拉近歌剧与广大群众的距离,本届歌剧节还组织了一系列文化惠民活动。组委会实行低票价政策,根据演出团体和观众需要适当进行调控,留出了为数不少的低价票,吸引更多的市民走进歌剧院。歌剧节期间,最低票价只有50元。很多市民都是第一次观看歌剧,他们因为歌剧节的举办开始关注歌剧、喜欢歌剧。福建博物院的梁婕看过演出后表示,“演员们精彩的表演让我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歌剧艺术的魅力,希望以后可以有更多机会欣赏歌剧”。

同时,歌剧节特意在离福州市中心较远的马尾和长乐等地区设置演出场地,深入基层,并对高校、社区等团体采取优惠政策。在福建大学,学生只要自愿报名就可以欣赏到精彩的歌剧演出。近200名同学在马江剧院免费观看了《洪湖赤卫队》。大一新生黄永旭说:“我是学音乐的,现场观看歌剧还是第一次。这种用歌剧来表达情感的方式值得借鉴。”

演出场场爆满,让创作团体对自己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本届歌剧节首次面向全国各种体制的艺术表演院团征集展演剧目,精心评选出14台优秀剧目作为歌剧节参演作品。为了向观众呈现完美的视觉盛宴,艺术节开幕剧《土楼》在正式演出前夜还特意增加了一场试演,对剧本和表演细节做最后的打磨。由中国歌剧舞剧院演出、策划历时近两年的歌剧《红河谷》,在歌剧节亮相后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共鸣。细心的观众发现,该剧每一次演出情节都不尽相同,表明剧组在演出过程中仍在不断思考和完善细节。著名艺术家殷秀梅饰演的女主角丹珠真挚开朗,典雅大方,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殷秀梅充满信心地表示:“歌剧是衡量一个国家艺术水准的试金石。我们的歌剧应该为人民服务,好戏的衡量标准就是能让所有的观众都坐着不走,要重视剧本和旋律的创作,给观众留下经久传唱的段子。”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