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读者之声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1年11月2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数字背后的期望

从经济日报“数字解读文化产业”系列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已具备相当基础。这个判断被一系列数字所证实。请看《25.8%增速是怎样实现的》一文所提供的这一段文字:“根据权威统计,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1.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5.8%,占GDP的比重为2.75%。2004年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一直快于整个经济发展。2004年至2008年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3.3%,比同期GDP的年均增长速度高近5个百分点;2008年至2010年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4.2%,比同期GDP的年均增长速度高了近一倍。”可谓数据翔实,成就斐然。

有目共睹的事实是:10余年间,我国文化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自发到自觉,从局部到全局,发展势头强劲,一派如火如荼、风生水起、气象万千之大好景象。一批较为成熟的产业体系如娱乐业、演出业、音像业、新闻出版业、网络文化业、文化旅游业、广播影视业、艺术品等行业,都已形成规模、成绩骄人;移动电视、动漫游戏等新兴产业正在迅速崛起;在一批具有一定实力和竞争力的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相继涌现的同时,大量民营文化企业迅速成长,逐步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生力军。我们坚信,我国正大步向“文化强国”的目标迈进。

值得深思的是,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还不均衡,文化产业较为繁荣的地区仍然主要聚集在经济发达地区,以及高端文化人才和技术聚集的行业。中西部地区在文化产业发展中虽已展现出强劲的上升态势,但由于种种制约,文化产业的发展仍相对较慢。笔者认为,文化产业亟须将重心进一步向下移、向西移,实现跨区域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地促进东西部、中西部及全国城乡文化的协调发展,避免产生文化的“二元结构”。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而且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复兴,建设文化强国不仅是指文化生产力的高低和文化产品的多少,不仅是文化产业在经济总量中占的比例多少,更重要的是要推动和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这实际上是一项漫长细致的工程,这项工程不是仅仅用数字和指标就可以评价衡量的。我们要紧密结合文化改革发展实际,着力转变文化发展方式,不断提高文化发展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文化发展的科学化水平。

在辉煌的数字后面,我们期待看到,各相关部门和地区采取有力措施,锐意创新,把振奋人心的发展蓝图变为惠及人民的美好现实,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全民族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

(北京市昌平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周振华)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