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11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山迁出致富路
本报记者 杜 芳
洛阳市嵩县饭坡乡扶贫新村一隅。 本报记者 杜 芳摄

从独门独院的别墅式连体房到新型社区整齐的楼房,从平坦的水泥路到宽阔的休闲娱乐广场,从温暖舒适的敬老院到新修的学校、卫生所……这并不是繁华都市的场景,而是河南洛阳市嵩县山区的一个扶贫新村。

嵩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土地贫瘠,深山区占95%,浅山丘陵区占4.5%,基础条件差。而这样的国家级贫困县,洛阳市就有5个,约7.63万户、30万人常年居住在深山区。

为了改变山区贫困落后的面貌,帮助山区群众走出大山,洛阳市探索出一条新的扶贫路径——搬迁扶贫。从2006年起,国务院扶贫办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500万元,河南省政府配套2000万元,洛阳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另外整合部门资金1900万元,用于贫困山区搬迁扶贫工程。洛阳市委书记毛万春提出了搬迁扶贫的四点要求:引导搬迁户向县城搬迁,向产业集聚区生活区搬迁,向乡镇政府所在地搬迁,向旅游景区服务区搬迁。按照这一要求,深山里的贫困户全部搬迁下山集中安置,统一协调土地、建设新民居、提供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将扶贫与城乡一体化发展、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乃至生态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李建国是嵩县河东村村委会主任,他告诉记者:“住在深山的村民家里经济条件差,当时搬迁动员,村民们都感到压力很大。”为了让村民卸下包袱,当地政府实行了差别化补贴政策,平均每户补贴1.5万元,对特别困难的群众进行两倍的补贴甚至个别全包。截至目前,洛阳市先后投入资金10.5亿元,建设安置点334个,搬迁群众20394户、84763人。

搬下山的村民吃水用电不用愁,上学就医在家门口就能解决,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得以外出打工,许多人转而经商、跑运输或在旅游地附近开起了农家旅馆,有的还到国外“打洋工”。嵩县河东村新当选的村党支部书记金永刚就刚从日本回来。他说,通过当地劳务部门的技术培训和政府组织的劳务输出,像他这样出国务工人员在当地还有10多名。

搬出来之后还要能致富。为此,洛阳市推动财政金融部门为村民提供小额无息贷款。李建国搬下山后通过小额贷款获得2万元资金,养殖了100多头猪,一年能赚1万多元,搬下山不到两年时间,不仅还完了搬迁借款,还利用盈余资金承包了100多亩地,在村里开了个小超市。

通过招商引资、依托地方大户扶持本地企业、开办加工厂等一系列产业富民行动,洛阳市为大批搬迁村民找到了新的就业门路。记者了解到,许多村民在科技扶贫引导下,开始发展林果业、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由此走上了“富裕路”。栾川县白土乡扶贫办主任张二虎说,“搬迁户现在每家都有一名出去务工,每年人均收入3100多元,比在山上时提高了4倍多,过去的贫困户已经从家家有欠债变成人人有存款了。”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