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11年11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群众过个“暖冬”
本报记者 夏先清

11月20日下午,西藏亚东县上亚东乡嘎林岗村。

这里海拔虽不算高,却十分陡峭。今年9月18日,西藏日喀则地区大部分县遭受地震灾害,亚东县受灾较重,受灾最严重的村子就在这群山环绕之中。

经村民指引,记者找到了正在清理废墟的村党支部副书记达瓦旺堆。拍拍灰尘,达瓦指着站在二楼上忙活的五六个人说,他们正在帮央金拆除她家地震受损房屋。

二楼已经拆得差不多了,村民坚才正用铁锤敲击墙上黄色的泥土。央金提着装满酥油茶的水瓶迎了出来,将记者请进了她家的“铁皮房子”。

房间是用形状像石棉瓦的铁皮围成的,屋顶上盖的也是铁皮,这些铁皮都是从受损房屋上拆下来的。“是坚才他们从各自家里拿来了铁皮,帮我搭起了这间屋子。”央金说。

地震后第二天党和政府就送来了帐篷,吃的、穿的大家也都领到了。达瓦用略显生涩的汉语一字一句告诉记者,“有党和政府的关心,我们还有勤劳的双手,大家总觉得盖过渡的铁皮房是自己的事,不能给党和政府添麻烦。”

在村里转了一圈,记者发现几乎家家户户都搭建起了这样的“铁皮房子”。达瓦说,冬天来了,村民们取暖主要靠烧柴火,在帐篷里生火很不安全,所以大家就利用铁板搭建了简易房,方便烧火取暖。

村民索朗平措家的板房就搭在废墟旁边,四周被各种规格的旧木料围得严严实实。掀开索朗家厚厚的帘子,一股热气扑面而来……床上铺着厚实的褥子,藏式长条桌上的一撂新发的被子足有半人高,屋子的一角还堆放着政府发放的几袋大米、面粉。房子里虽然简陋,但也井井有条。

“晚上睡觉冷吗?”记者问。“不冷,不冷!”索朗说。他笑呵呵地掀开褥子,“下面还铺了电热毯。”

亚东县建设局副局长张波说,县上考虑每间活动板房从运输到最后搭建,成本至少要3万多元,“更麻烦的是在亚东县受灾的乡村很难找到一块平地集中建过渡板房。”

最终亚东县决定,将原计划给每户村民建过渡板房的3万多元节省下来,在修建新居的时候补贴到每户村民。

在仁青岗村,记者看到村民次仁旺堆家的板房旁边,一座崭新的两层藏式小楼已初具规模,四五个工人正粉刷墙壁。“以前村民的房子全是石块加黄泥垒起来的,在地震中大量倒塌。现在好了,重建的新房必须有水泥,今后大家住着就放心多了。”仁青岗村村委会主任朗杰指着混凝土高兴地向记者表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