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地区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11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脱贫更要致富
——山西探索扶贫工作机制和方法
本报记者 刘存瑞 李 哲

山西省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明显成效。10年间,57个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271.6元增加到3125.4元,年均增长9.4%;农村贫困人口由437万减少到276万,占全省农业人口比例由18.7%减少到11.8%。

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山西省积极探索有效的工作机制和办法,其中,干部包村、片区开发、移民脱贫成为扶贫工作的三大法宝。

干部包村——

包扶村农民收入5年翻一番

砖壁村地处太行山腹地,离县城40多公里。该村背靠大山,被三条大沟所阻断。目前,这个128户430口人的山村,耕地不到1000亩,且多在狭窄的台塬山坡上,玉米、小米、小麦等主要作物基本上靠天收,好的年景玉米一亩也不会超过800斤。有的农户也种了些苹果,全村加起来不足100亩。近几年因红色旅游兴起,村里陆续办起了农家乐,有几户年收入达到二三万元,但多数还处在起步阶段,年收入几千元。全村100多个劳动力,有60余人断断续续在外打工,收入也不高。

今年5月30日至6月1日,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到武乡县蟠龙镇砖壁村住村蹲点,先后走访了10余户农户,分别召开了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包村干部等5个座谈会,从村前到村后,从农家到村活动室、便民店、卫生所,都实地进行了考察,和群众一起聊天、谈心甚至下地栽红薯苗。

经过深入了解、广泛讨论、思考分析,袁纯清为砖壁村提出了这样的发展思路:围绕八路军总部旧址这个红色旅游的独特优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使农民增收致富有一个大的跨越,力争到“十二五”末,全村人均纯收入由现在的2600元增加到10000元。

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让砖壁村村民的脸上绽放笑容。在山西,像砖壁村这样的村庄还有许多。自《关于深入推进干部下乡住村开展领导干部包村增收活动的通知》发布至今,山西省各级领导干部和省直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每人都包扶1个行政建制的贫困村,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包扶贫困村开拓生产门路,促进农民增收。目前,参与包村增收活动的各级领导共确定了6426多个贫困村并展开包扶工作。

山西省扶贫办主任刘昆明告诉记者,每个包村干部都把扶贫帮困作为下乡住村工作的重点,在落实扶贫政策和资金的基础上,努力将扶贫由“输血”向“造血”转变,帮助帮扶村梳理发展思路,因地制宜抓调产、上项目、兴产业,帮助群众脱贫致富。

片区开发——

产业扶贫让农民致富

走进浮山县张庄乡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一排排蔬菜大棚整齐排列,水、电、路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蔬菜大棚内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以前种麦子、玉米,由于靠天吃饭也就勉强解决温饱。”菜农崔雪亮告诉记者,是大棚蔬菜让农民的收入翻了几番。“现在的收入和以前相比真是想都想不到。今年8月,我还拿到了19500元的建棚扶贫资金。好多村民看到我通过建蔬菜大棚赚了钱,现在都抢着种大棚菜呢。”

记者了解到,浮山县是山西省57个贫困县之一,全县贫困人口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485元。作为典型的山区农业县,长年干旱少雨成为传统农业发展的瓶颈。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和农民倍增计划,确立了黄花菜、设施蔬菜、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为主攻方向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

据介绍,2010年,山西全面启动片区扶贫开发重大举措,采取“以片规划、分县实施、突出产业、集中投入、整体推进”办法,组织57个贫困县完成了晋北片、太行山片、太岳山片、沿黄北片、沿黄中片和沿黄南片等六大片区和县级片区扶贫开发规划的编制工作,在当年安排15个县启动实施15个片区扶贫开发项目。

“今年,我们在继续推进去年启动实施的片区扶贫开发项目的同时,又安排片区开发资金2.5亿元,启动实施15个片区扶贫开发项目,这15个项目规划建设核桃为主的经济林18.06万亩,发展脱毒马铃薯8.2万亩,建设日光温室4838座、蔬菜大棚4451个、发展露天蔬菜5000亩,发展5000只规模的肉鸡养殖场79个,共覆盖637个行政村、受益人口27万,其中贫困村538个、受益贫困人口14.68万。明年开始,我们将采取县为单位片区开发和确定重点板块推进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力度组织实施扶贫开发板块推进战略,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脱贫,促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刘昆明说道。

移民脱贫——

新房里的新生活

谈起由甘沟村、东场沟、圪豆沟村等6村45户243口人迁入组成宋家沟移民新村,村民们欢喜地说:“搬到新村,住得好了,挣得也更多了!”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宋家沟乡动员全乡偏远山庄窝铺的贫困群众向宋家沟移民新村搬迁,移民户每人除享受3400元的移民补助外,每户还可享受扶贫贴息贷款3万元。为了巩固移民成果,该村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以特色高效农业为龙头,把温室大棚、舍饲养殖、新居建设结合起来,集中发展生态型庭院循环经济。经过两年来的实践,每户经营1个温室大棚,圈养一群优质绒山羊,另外养两到三头猪,基本上户户年收入都在3万元以上,人均纯收入由未搬迁前的不足千元增长到4500多元。

移民是手段,致富是目的。通过大力发展庭院经济、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移民群众基本上达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的。

为帮助更多贫困群众改善生存发展环境,稳定实现脱贫致富,今年开始,山西移民扶贫范围扩大到300人以下的偏远山区贫困村,移民扶贫补助标准从4200元提高到5000元。全年共安排下达44个县、590个村、15060户、5万人的移民扶贫任务,同时要求各级扶贫部门要瞄准贫困人口,实施分类扶持,补助重点向最困难群众倾斜。

山西的扶贫开发工作虽然已经颇有成效,但要真正实现农村群众生活达小康,任务还十分艰巨。11月23日上午,山西省省长王君主持召开省政府工作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扶贫开发工作。他强调,要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快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步伐,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据悉,到“十二五”末期,山西将力争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实现翻番,年均增幅14%,超过全省年均增长水平。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