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生态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11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绿色信贷
污染企业的“紧箍咒”

“很多企业都因融资难而陷入困境,但银行为我们的信贷开了绿灯。”今年,常州老三集团从银行获得的总授信额度由2009年的2.9亿元增长到4.2亿元,尝到了环保甜头的常州老三集团董事长姚幼卿,难以抑制内心的兴奋,“现在,企业上下对环保更加重视了。”

姚幼卿说,因为绿色信贷的压力,企业下决心在污染物、节能、循环综合利用等多方面进行改造,累计投入3400万元,最终节能效果达到40%左右,不仅被评为“绿色”等级企业,每年还节约资金1900万元。

除了常州,江阴也在企业绿色信贷上下足功夫,给没有参评的“无色”企业在申请银行贷款时增加难度、提高利率,如果企业连续两年被认定为“黑色”企业,就要被责令关停。据介绍,自从实施企业环境行为与信贷政策挂钩以来,江阴被评定的“红黑色企业”在两年内被否决的申请贷款已超过了10亿元,并导致这些企业的银行贷款余额下跌了2亿元。

过去,“我们开展工业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化,但环评的警示作用并不能从根源上震慑企业,不能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实际影响,绿色经济模式得不到强有力的推广。”江苏省环保厅有关负责人说。2007年,江苏省环保厅与人民银行等金融机构联合印发《关于共享企业环保信息、控制信贷风险改进和加强节能环保领域金融服务有关问题的通知》,把环境评价中的“五色评级”纳入银行的征信系统,银行对环境信誉良好的“绿色、蓝色”企业,简化贷款手续,积极给予信贷支持;对“黄色”企业维持贷款标准,信贷额度不变;对环境信誉欠佳的“红色、黑色”企业,严格控制贷款规模,禁止发放除更新改造治污减排设施外的任何新增贷款;对限期整改不到位的“黑色”企业,实施严密的贷后监测制度,确保信贷资产安全,并逐步收回存量贷款。

企业环评与授信挂钩,给企业上了“紧箍咒”。“不重视绿色信贷,就是跟自己过不去。”江苏银行常州分行副行长张泽毅说,因为环评等级已不仅仅是贷款的重要指标,而是前提条件。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