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11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做大做强靠什么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一则文化思考
李洪波

以区区一村观之,永联村不可谓不大——10.5平方公里土地、3万余常住人口,也不可谓不强——数百亿计的资产、数十亿计的年利,“苏州首富村”名副其实。可回望来路,其发展的基点却又不可谓不小、不可谓不弱——仅仅30余年前,这里的300多村民年人均收入不过70来元。由此可见,永联是由小做大、由弱而强的。

那么,它是靠什么做大做强的呢?采访所得,可以说靠锐意改革,可以说靠大胆创新,但这些因素是具有共性的。永联村带有个性特征的成功经验或发展途径到底是什么呢?村党委副书记吴慧芳的一番话让记者找到了答案——文化建设!

在永联钢厂宽阔的厂区和高耸的建筑间,他指着三两处与之相形见绌、格格不入甚至显得有碍观瞻的民居告诉记者,“我们永联一向为实现了4个96%而自豪——96%的村民实现了城镇化的集中居住,96%的土地实现了集中流转,96%的劳力实现了就地就业,96%的农民享受优越的福利和社保;也同时为等待着余下的这4%而自信……”“这些陈旧小屋的主人能代表那4%吗?”记者问。吴慧芳点头认可后接着介绍说,他们从未强迫命令,也没有强行吞并,更不会强制拆迁,只是在继续抓好文化建设的同时静心等待,等待这4%提高文化素养、增强文化意识、更新价值追求,等待这4%自我判定传统小农经济与现代市场经济文明竞争的结局,甚至能够等待这4%自行发展到足以与96%文明合作。而他们如今拥有的96%,也正是在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过程中逐步累积而成的。

曾几何时,即便5%,人们也往往名之以“极少数极少数”,并有着众所周知的应对之道。今天,永联人这段充满人文精神的评说,表明他们充分认识到了作为上层建筑范畴的社会主义文化对作为经济基础的新农村建设的巨大促进作用并已付诸实践,令人真切地感受到一份高度的文化自觉、一股强大的文化自信、一种对蕴含于文化之中的精神感召力、社会凝聚力、价值影响力和思想吸引力的深厚寄托,并为之震撼。永联经验的与众不同之处,或许正在于此,而这一经验萌生的特殊背景,恰也折射出其适用的普遍价值。凡此种种,在记者的这篇调研报告中似也随处可见。

胡锦涛同志11月22日在第九次全国文代会第八次全国作代会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确立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也进一步凸显了文化建设对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极端重要性。做大做强靠什么,宏观至一国,微观至一村,个中道理当是一致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