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银行视界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11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将金融服务送至“最后一公里”
本报记者 刘 畅 实习生 程 辞

“这个季节的苹果,水分足,味道好。再过两个月,草莓就能摘了。”49岁的张士芳端着满满一盘苹果,乐呵呵地告诉记者。张士芳是北京市昌平区崔村镇村民,她从1997年就开始承包村民的土地,种植水果和蔬菜。10月26日早晨,记者来到张士芳的果园时,她正在忙着给果树施肥,谈起果蔬的种植和销售,她欣然打开了话匣子。

“1997年刚开始种果蔬时,我兜里只有2万元。本钱有限,也不好雇人,什么活儿都自己干。通常每天早晨3点起床,晚上12点还在为第二天贩子来采购果蔬做准备。”张士芳告诉记者,单打独斗”的苦日子一直持续了8年。2005年,他在昌平区区委看到北京农商银行的贷款宣传单。“业务也到了扩展的时候,流动资金的确紧张。以前没和银行打过交道,不如试试看。”张士芳找到北京农商银行,从2万元的小额贷款开始申请。

“我们生意人,很讲信用,因此这么多年和北京农商银行的合作十分顺利。”张士芳说,到2008年,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她在北京农商银行的贷款规模已经达到30万元,这笔流动资金贷款随借随还,借贷手续十分简单。现在,张士芳已经拥有水果大棚7个,各类果树1180棵。

为农民办理小额贷款仅是北京农商银行“三农”金融服务的一个缩影。一直以来,北京农商银行都致力于将金融服务“送到最后一公里”,保证金融服务走近农民身边,贴近农民需求。目前北京农商银行在北京拥有金融网点600多个,覆盖北京16个区县所有乡镇,而在远郊区县的网点就有407家。

10月26日,临近中午时分,记者来到距北京房山区中心80公里外的北京农商银行山区网点——史家营分理处。一路上盘山公路十分曲折,人烟稀少让人感受到了北京农商银行网点的偏远。中午时分的史家营分理处营业厅里,客户们依然排着长长的队伍,两名柜员紧张地忙碌着。分理处经理张丽告诉记者,史家营乡在深山里,全乡2万多人办理存取款、缴纳手机费、买电、理财就靠这个网点。分理处的四名员工每天都是早晨5点多从家里出发,坐公交车到北京农商银行河北镇支行,然后再坐支行班车到分理处,保证10点准时开门营业。他们每天都要往返140公里的山路,晚上回到家里已经是8点以后了。

10月27日下午,在距离北京市区最远的北京农商银行喇叭沟门分理处,ATM机前一位储户正在办理业务。该分理处柜员着装整齐,热情地办理着业务,一派城市里现代化金融服务的气象。喇叭沟门分理处经理王晓民告诉记者,“别看地处偏远,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存取款、中间业务、国债买卖、理财、ATM业务样样齐全,和城里的金融网点一样方便。”

近年来,北京农商银行先后推出一系列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举措,“乡村便利店”、“乡村自助店”的推出,满足了千人以上两公里范围内无银行营业网点覆盖的偏远农村地区日常金融服务需求。截至目前,该行在怀柔、大兴、门头沟等地区已建成“乡村自助店”5家,开设“乡村便利店”9家,极大地解决了当地农户金融服务难的问题。截至6月末,北京农商银行涉农贷款余额为468亿元,占北京市涉农贷款余额的32%;农户贷款余额27亿元,占北京市农户贷款的68%。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