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11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70后/80后/90后:
珠三角的三位外来务工朋友
本报记者 万建民郎冰庞彩霞
“90”后的洪永卫、洪娟、谢世曦三姐妹,从2008年开始陆续来到广东省东莞市石排镇欧尼电子厂打工。出来多见世面、多学东西是她们共同的想法。图为今年春节,她们回到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龙潭镇大圩村的老家,和家中的亲人们合影。 新华社记者 郭 晨摄
在“同是中山建设者”游园活动中,中山的外来务工人员在看表演、玩游戏、抽大奖。文 波摄

在珠三角采访,我们认识了很多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各自的打工经历都充满了曲折的故事,而不同的故事背后,是共同的改变命运的梦想。

从年龄结构来看,1970年后出生的人已经成为珠三角外来务工人员的主力。其中,“70后”出来打工多年,大都有了一定的积累,一些人在工厂担任了主管、组长等“中层领导”,一些人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活;“80后”已经成为工厂的主力,作为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一代,他们受教育程度普遍高于“70后”,大批大专生进入打工者队伍,内心保留着最初的梦想,期望干一番事业;“90后”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工厂,个性鲜明又普遍不愿意吃苦的这一代,让工厂管理者颇感头疼,但在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时他们又能给人意外的惊喜。

我们选取其中的3位,分享他们的打工故事。

“70后”郎志秋:

渴望—个稳定的家

◆人物档案◆

郎志秋,1974年出生,黑龙江双城县人。18岁开始外出打工,从模具学徒工做起,一直干到部门主管。2004年开始自己创业。他希望能买下现在的厂房,拥有一个稳定的家。

郎志秋的厂子在中山市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租的当地农村的房子。最近单子不多,厂子里只有十来名工人在干活,生意忙的时候,要招二三十个工人。

虽然当上了“老板”,郎志秋平时还是和工人们一起在厂子里吃饭。“我们请了个大嫂,每天过来做饭,大家一起吃。”郎志秋说,自己打过那么长时间工,知道不能太亏待工人,特别注意饭菜质量要好。

郎志秋18岁就到广东打工,第一份工作是模具厂的学徒工,180元一个月。“当时就是想挣点钱改善生活,在城里安家,想都没敢想过。”

那时工厂里外地人不多,郎志秋最大的麻烦是听不懂广东话。“起初我很少说话,只是用心学,默默干。”他很快

掌握了粤语,熟练了技能,慢慢与本地人熟悉起来。

模具工是一门技术活,经验丰富的师傅往往是厂子里的顶梁柱,也能带来一些业务。时间长了,郎志秋跟其他制模师傅一样,和朋友一起搞了一个加工作坊,一些厂子里不接的单子,他们就自己接下来做。

2000年郎志秋跳槽到了中山一家公司。由于制模经验丰富,技术高超,他很快晋升为新厂的部门主管。在这里,他认识了现在的爱人,也是这家厂子的业务主管。

“当上主管之后,工作中接触企业高层的机会多了,眼界也更加开阔,慢慢地心里就有了自己创业的冲动。”郎志秋说,还有一个客观的原因,是恋爱给了他动力——谈了恋爱,就开始思考怎样才能给她一个安稳的家。

2004年,当时还是女朋友的妻子很支持郎志秋,拿出自己的一部分积蓄帮助他创办了第一家厂子。“租了一间废旧仓库就算开张了,连仅有的两台机床都是业务单位先赊给我们的。”郎志秋开玩笑说,起点虽低,模式上却是“技术入股”,有点高新企业的味道。

此前积累的业务关系、管理经验对郎志秋管理厂子很有帮助,加上那几年经济形势好,生意一直很红火。这两年单子虽然少了点,但郎志秋已经站稳了脚跟,最大的愿望是买下现在的厂房。

“生活是越来越好,非常满足了。”郎志秋说,现在爱人也到了自己的厂子里帮忙,4岁的孩子上了当地的私立幼儿园,虽然有点贵,但让孩子受到好的教育,他觉得值。

更让他高兴的是,中山市推出的积分入户管理制度让他这样的家庭有机会落户中山,做一个真正的“新中山人”。现在,他家的积分入户申请已经通过,就差到公安局办理手续了。

“有了户口,就算真安下家了。”郎志秋说,他们这一代人比较重视家庭,出来打工的时候也都想着照顾家里的兄弟姐妹,现在有条件了,更渴望给亲人一个稳定的家。

“80后”林云:

开启“城币生活”梦想

◆人物档案◆

林云,1981年出生,江西吉安人。“找一份好的工作”曾经是她最大的理想。考取了海关报关员资格,让她有条件选择了现在的工作。如今,林云申请到了城市户口,正式开启“城市生活”的梦想。

和郎志秋不同,林云大专毕业,如果早几年,国家包分配工作,她怎么也算不上外来工。但到她2000年毕业的时候,已经没有分配一说,她只好自己跋山涉水到“充满机会”的珠三角找工作。

林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台资企业做品质管理。“工作比较轻松,公司管理也比较规范,社保等当时就按规定缴纳了。”她说,难以接受的是工资太低,“那时一个月只有700块钱。”

最艰难时,林云过年都不敢回家。“一年下来好不容易存下一点钱,回趟家买下来回车票,再给家人买点礼物,就没剩下多少了。”林云说起这段经历来感觉很愧疚,“那时妈妈说你回来吧,车票钱我给你。你说我怎么好意思伸手要呢?”

有一次家里老人急需钱治病,“可是我连几千块钱都拿不出来。”林云下决心要改变这种窘迫的境况,“找一份好的工作”。她想过考公务员,但竞争实在太激烈,当初毕业时就没考上,现在更不好考了。她想过开一家自己的小店,但一来资金积累不够,二来风险太大,一直没能付诸实施。

转折出现在林云参加了海关报关员资格考试之后。凭借一张报关员资格证书,林云顺利跳槽到一家世界500强外资企业做报关员,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经济状况改善之后,林云先后买房、结婚、生孩子,步入了平稳的轨道。“感觉生活条件已经很不错了。”林云说,和在老家生活的姐姐相比,她在中山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但是有一个深藏心底的愿望,她却是从来都不敢去想——要一个中山户口,“主要是为了孩子,感觉这样才有归属感。”

今年,中山市积分入户政策提高了社保证明的分值,林云这么多年正规缴纳社保的证明让她加分不少,成功地申请了积分入户。

现在,林云带着2岁的儿子四处玩

耍时,不会再有身为“外来工”的焦虑。“接下去首先要买辆车,让父母孩子感受中山的幸福生活。”林云说,条件成熟的时候,她还想开一家自己的小店。

“90后”蔡惠君:

想做点“好玩”的事情

◆人物档案◆

蔡惠君,1994年出生,湖北孝感人。2011年4月休学出来打工。生产线上的苦活,小蔡“绝对不会做”;打工半年最大的收获是“觉得以前很不懂事”、“知识挺重要的”。

蔡惠君的打工生活才刚开始,但这已经是她第二份工作了——在中山一家制造业企业做文员。她的前一份工作是公司前台,做了一个月。

“妈妈非要让我换专业,吵了几句,我就跑出来了。”小蔡说,年初她还是湖北一家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跟家人意见不合,冲动之下办了休学手续出来闯荡了。

小蔡家境不错,父亲在老家做生意,从小就没有时间管她。她也养成了“喜欢到处跑”的性格。以前跟父母有争吵,她最多跑到同学家玩两天,这次,她决定跑得远一点。

“出来之后,跟妈妈的关系反而亲近了,打电话能说上一个多小时。”蔡惠君说,半年打工的经历让她“觉得以前很不懂事”,但是自己不后悔,能做点“好玩”的事情,并知道以前自己有什么不好,这就是收获。

小蔡知道自己的弱点,“我最大的问题就是责任心不强,工作经常受到心情的影响。”这一点让她的主管非常头疼。有一次,主管批评了两句,小蔡把柜子一锁跑走了,电话也不接,害得主管到处找她。

让主管哭笑不得的还有一件事:“十一”长假的时候,小蔡和几个朋友到阳朔玩,一下子喜欢上了那里。她就给主管打电话,“节后不来上班行不行,我想在阳朔待一阵子。”不过她去一家她喜欢的西餐厅应聘服务员的时候,受了打击,“人家要求英语过六级”,这让她觉得“知识挺重要的”。

谈到未来的打算,小蔡说,她对工作的要求,是舒服、好玩,收入至少要能养活自己,找到“好玩”的工作,“我觉得自己还是很负责任的”。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