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11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自主创新的上汽探索
本报记者 李治国 童 娜

5年前,上汽首款自主品牌轿车荣威750上市;4年前,融入全新研发元素的荣威550上市;1年前,完全自主创新的荣威350上市;一个月前,新能源荣威新750混合动力轿车上市……立足高起点,上汽扎实稳健地将自主品牌轿车做成了中国汽车的“名片”。

数据显示,为打造强势自主品牌,上汽已经投入了230亿元,“十二五”时期还将投入222亿元,进一步布局上海安亭、南京浦口、英国长桥。这让人看到了上汽的一幅“中国主导、全球联动”的宏大蓝图。

上汽集团董事长胡茂元表示:“展望未来国际汽车产业竞争格局的发展趋势,上汽要在世界舞台上具有竞争力,就必须通过自主创新,打造自主品牌,真正掌握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树立品牌 闯出一片天

在位于上海嘉定的上汽乘用车技术中心,记者坐上了一辆装载有智能网络行车系统的荣威350轿车。“导航。去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随着上汽乘用车公司品牌及产品规划部总监刘涛的语音指令,这一智能系统很快显示了出了导航地图。“别小看这一‘行车小秘书’,我们就是通过技术累积,将上汽自主品牌推向高端。”刘涛告诉记者。

谈起上汽打造自主品牌,在上汽工作多年的上汽乘用车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张觉慧颇为感慨。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上海汽车装配厂就试制成第一辆凤凰牌轿车,之后,凤凰牌轿车改名为上海牌轿车。1991年,上海牌轿车停产,厂房让位给合资企业。此后,上海牌轿车成为上汽人时时回顾的梦,一个进行自主品牌创建的梦。

上汽开始与罗孚的合作,接续当年自主品牌创建的道路。在收购了英国罗孚核心技术知识产权的两年后,上汽最终放弃沿用罗孚品牌的设想,力图打造一个完全自主的、高起点的、国际化的品牌,于2006年10月推出“荣威(Roewe)”品牌,2007年1月,首款国际化自主品牌中高档轿车荣威750上市。站在高起点上,上汽踏上了二次创建自主品牌之旅。

“收购罗孚之后,我们实际上是走了一条螺旋式上升的自主创新之路。”张觉慧告诉记者,从荣威750、荣威550再到荣威350,上汽经历了引进消化吸收创新、集成创新、完全自主创新,构筑了全新的自主创新体系,不仅在同类产品中形成差异化,也力求在自身发展中形成差异化。

2007年上汽、南汽合并之后,同是源自罗孚的荣威、MG两兄弟走到了一起,此后上汽启动“双品牌”战略,对MG和荣威品牌进行了定位修正:荣威品牌核心价值为“品位 科技 实现”;MG则以“Make the difference”为口号,品牌的核心价值为“个性 气质 创造力”。

高起点、差异化的自主品牌发展策略,让荣威、MG迅速驶向快车道。今年上半年,荣威、MG在自主品牌整体市场份额不降反升。尤其是荣威550在2010年12月荣获“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这标志着荣威自主品牌的技术能级达到了国内最高水准。同时,荣威550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消费者对荣威550的质量和用户口碑持续提升。

树立体系 打通一条路

走入上汽的临港工厂,可以看到一辆辆崭新的荣威汽车正从流水线上缓缓滑出。在临港工厂的冲压车间,有一条全世界仅日本丰田和中国上汽拥有的生产线。“这条生产线数据传输速度很快,可以达到每分钟16次。”上汽乘用车公司业务规划与项目管理部执行总监黄文华说,上汽拥有一些日本、德国车企都没有的后发优势。

这一场景的背后,其实是上汽自主创新的研发体系。“从项目酝酿阶段开始,我们就按照消费者的需求设计,坚持正向开发,开发周期不少于45个月,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张觉慧说,哪怕是做一个螺栓,都要自己测算,惟有这样才能拥有技术创新的“孵化器”。

“就如同少了一根拐棍。”张觉慧说,以前在合资公司搞研发,遇到问题可以问国外母公司,但是做自主品牌,一切都要自己琢磨,这一磨炼让上汽积累了宝贵的原始数据。

如今,围绕荣威、MG,上汽已初步建成了上海主导、三地(上海、南京和英国)联动的自主开发体系。今年4月,MG6在英国正式投产,这意味着上海汽车的海外营销随之展开。黄文华告诉记者,2007年上汽就组建欧洲研发中心,采用同步国际研发理念,之后旗下荣威和MG品牌的车型均由欧洲团队主创。如今,这种“英国设计、中国生产、英国组装”的国际生产模式成效显著,上汽通过这种模式迅速与国际研发水平接轨,真正建立起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核心技术能力。

胡茂元表示:“对上汽来说,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只有过程,没有终结;只有更强,没有最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