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自主创新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11月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心系“中国芯” 魂牵大飞机
——追记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江上舟
□ 本报记者 任 意
江上舟调研飞机制造工厂时体验飞机驾驶舱。 (资料照片)

2011年6月27日,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江上舟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64岁。这位战略型科学家,在患癌症的10年间,为推动我国集成电路和大飞机等高科技产业的战略布局鞠躬尽瘁。告别仪式上的大幅挽联——“散英魂寄千万雄鹰翱翔神舟,尽智魄载十亿慧芯呼唤华夏”,恰如其分地概括了他的贡献。

“中国芯”的“产业推手”

6月24日,曾长期主管上海工业的原上海市政协主席蒋以任,来病房探望已陷入昏迷状态的江上舟。“上舟、上舟”,面对老朋友的声声呼唤,江上舟毫无反应,情急之下,了解他的蒋以任大喊一声“集成电路”,江上舟立即睁开了眼睛,因喉咙插着管子无法说话,急得左右扭动着脖子。当听到“集成电路装备样机很成功”的消息,江上舟平静了下来。

集成电路产业是电子产品的心脏,但在2000年前,我国的集成电路制造还是空白,芯片全部依赖进口。“中国芯”成为江上舟无法割舍的牵挂,即使到了生命最后的混沌状态也念念不忘。

为了早日祛除这块“心病”,早在1998年,时任上海市经委副主任的江上舟就富有前瞻性地提出上海要大力发展芯片产业。不顾被很多人嘲笑为“异想天开”,他大胆地提出:在浦东规划面积22平方公里3倍于台湾新竹工业园区的张江微电子开发区;“十五”期间,上海引资100亿美元建设10条8至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

在他的大力推动下,中芯国际2000年8月1日在上海张江打下第一根桩,13个月后正式投产,创造了世界芯片厂建设的最快速度,实现了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零”的突破。自此,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呈现几何级效应。今天,全世界每100个芯片,就有10多个是我国生产的。

与此同时,江上舟提出,要以集成电路的制造为抓手,带动集成电路上下游的设计和封装产业,推动整个集成电路产业跨越发展。

光刻机是集成电路制造的核心部件,10年前这一装备完全被欧洲和日本的两家公司所垄断。江上舟强烈主张将光刻机项目列入“十五”国家重大专项,他表示:“中国要从芯片的消费大国转变为芯片的制造大国,必须攻克这个堡垒,掌握这一核心技术。”

“令人欣慰的是,光刻机现在关键技术都实现了创新突破,并向国外出口。”谈起这一项目,科技部部长万钢表示,因为光刻机产业的兴起,我国与美国的谈判地位得到提升,议价能力也有提高,更重要的是我国被“卡脖子”的状态有了较大改观。

中微半导体设备(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曹炼生认为,江上舟对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功不可没,正因为此他被人称为“产业推手”。

大飞机的“开路先锋”

“我第一次见到江上舟是2001年冬天。那天他西装革履,很潇洒,声音洪亮,激情洋溢地谈了3小时大飞机。”后来成为江上舟的助手、见证了大飞机立项全过程的何志庆回忆,“谈完后,我送他进电梯,他突然转过身,用淡定的语气告诉我,‘小何,我得了肺癌,明天要动手术,肺要切掉一部分。’我一下呆住了,无法想象一个明天就要动大手术性命攸关的人,今天居然坐飞机赶来和我谈这些。他接着告诉我,他手机会一直开机,除了开刀时没法接,其他任何时候,只要是有关大飞机的,他都会接。”

这一幕,何志庆终生难忘。“那时,大飞机项目基本无人问津。但江上舟坚持认为,从国家和民族的战略角度讲,从全局和长远看,这一步必须走。”

2003年6月,我国正式启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同年11月,江上舟成为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兼重大专项组组长。“大飞机专项”是第一个,也是论证最为艰苦的一个“重大专项”。

时任科技部办公厅副主任的梅永红回忆说,刚开始,绝大多数人认为大飞机项目不适合中国,因为有许多技术我们完全没掌握。但江上舟主张,通过大飞机的制造可以带动整个飞机制造的相关系统技术的提升。他说:“100项技术也不一定出得了一个产品,但是,通过一个大飞机产品完全可以带动100项技术。”

“当时关于大飞机能否进入重大专项的争议很大。为做出科学判断,江上舟提出了论证委员会制度。论证委员会由各方面的专家组成,方案提出者不进论证委员会。论证中专家保持独立性,仅代表个人,不代表所在单位。论证中每句话都记录在案,并由专家签字确认。”何志庆说。

经过不断的研讨和论证,专家们最终在大飞机项目上达成了一致,将其列入重大专项。如今大飞机项目在上海全面展开,运转顺利。

“他是‘开路先锋’,有力地推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曾经跟江上舟共事7年的上海长江开发促进会秘书长李华欣表示。

采访中,人们谈到江上舟时,能够回忆起来的除了工作,还是工作。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心中最放不下的还是工作。最后时刻,他告诉工作人员自己还有两个遗憾,一是没有看到大飞机上天,二是没有看到他推动的太阳能聚焦集热发电技术产业化。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