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国防天地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1年11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所也有大作为
——济南军区某军械雷达修理所创新发展记事
张志毅 钱 屹 许玉可
修理所导弹技术人员结合新装备指导官兵训练。 赵 虎摄

张志毅 钱 屹 许玉可

110多项科研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18项,7项获得国家技术专利,95%以上科研成果得到转化应用;研制生产的5大类31种维修保障设备在全军推广了1.7万台(套),产生了重大社会和军事经济效益。很难想象,这是团级编制的济南军区某军械雷达修理所在短短10年中创造的佳绩。

“小小”修理所,何以创大业?所长刘福军说,“这些成果都是从转型建设中‘挖’出来的。”随着我军战斗力转型建设加速推进,大批新装备不断列装部队,同时,一大批传统装备也需要进行信息化改造升级。这不仅给装备保障带来了技术难题,也给创新研究带来了大好机遇。

海岛洞库防潮一直是弹药存储的一大技术难题。常年执行弹药化验试验和销毁任务的该所高工余朝辉、张余清等6名同志,经过4年攻关,研发了“海岛部队弹药仓库防潮技术”,使海防部队弹药储存寿命延长近10年,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其中3项技术还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已创造出8亿多元的军事经济效益。

修理所不是科研机构,没有实验室,他们就到科研院所“借鸡下蛋”;缺少专业人才,他们就到生产厂家拜师学艺,为新装备作战能力快速生成提供技术支撑。其中,荣获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某新型防空导弹网络化模拟训练系统”,不仅为部队节省了大量购置费、训练费,大大缩短合格射手培养时间,还使该型导弹使用寿命延长20倍。他们系统制定了5大类28种新型军械装备维修保障规划,编制了8种国军标、41种部军标和102种技术资料,为部队新装备维修保障提供了技术理论支撑。

“只要部队用得上,再硬的骨头也要啃,再小的革新也要搞。”在修理所官兵眼中,开展技术创新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他们革新的“大口径火炮大架连接轴补油器”、“自行火炮底盘液压悬挂系统测试仪”等成果,科技含量虽不高,但管用、实用,深受部队欢迎。“野战雷达维修器材集装化箱组”,集成的都是小革新,却使战时装备维修器材存贮供应速度大幅提高,在全军推广近1.4万套,产生70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

植根在装备保障一线,他们对装备的“长短优劣”烂熟于胸,经常把装备的设计缺陷及官兵诉求反馈给科研院所和生产厂家,提供合理化建议上千条。该所弹药检验站高工李隆瑞,从事弹药工作43年,被称为弹药专业的“活档案”。临近退休时,他将上百个弹药事故案例编辑成册,成为军区弹药保管员培训的必学教材;他建起的弹药室、引信室、案例警示室,不但成为军械工程学院的教学点,还引起总部机关的关注。

科研创新成果日新月异,随着新装备保障能力的跨越提升,修理所的“名头”也越来越大。对此,所政委孙少军深有感触地说,“人才是1,成果是0,科研创新成果和荣誉再多,没有人才支撑,早晚会回到0。”在这个编制不高的军械雷达修理所,技术保障人才队伍素质之高令人刮目相看: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7人担任全军专家委员会委员,17人被总部、军区评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在陆军主战装备各专业的保障队伍中都有领军人物。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