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广告专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11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升级提速促崛起 跨越赶超谋新篇
大合肥:风正潮平好扬帆

八百里皖江澎湃激荡,八百里巢湖烟波浩渺。奔跑中的安徽,正以全新的姿态成为全国区域经济版图上的“新坐标”。

作为安徽省会城市合肥,在过去的五年里一马当先,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合肥速度”,掀开了这座城市发展史上波澜壮阔的华彩篇章。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合肥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平均增速均名列前茅,一次次跨越,一次次突破赢得了万众瞩目。

如椽大笔绘蓝图。站在历史新的起点,安徽省为合肥发展树立了更加令人振奋和鼓舞人心的新目标:把合肥打造成为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朝着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方向迈进!这宏图伟业,吹响了嘹亮激昂的进军号角,合肥踏上了再创奇迹的新征程。

千帆竞发东风劲。阵阵“春风”为这片热土带来了更加万紫千红的远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及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等一系列政策叠加效应正在日益凸显,今年8月下旬又再传喜讯,经国家批准,安徽省委省政府实施了部分行政区划调整,为合肥建设美好家园拓展了更为广阔空间。

新起点,新征程,合肥发展势如破竹,壮丽画卷蔚然展现——

“产业城”生机勃发

过去的五年,曾是合肥历史上波澜壮阔也颇具传奇色彩的五年。一串串数据更有说服力,我们将目光投向这些令人振奋的数字,它们是合肥五年巨大发展脉络的见证:

“十一五”期间,合肥GDP年均增长幅度达到17.9%,高居全国省会城市的首位。2006年,提前4年实现GDP千亿元规划,仅仅3年之后,合肥GDP跨越了从1000亿到2000亿的台阶,2010年全市GDP达到2701.61亿元。

与此同时,合肥在全国省会城市的排名也在快步提升。“十一五”期间,合肥GDP总量由第18位升至第15位;地方财政收入由第18位升至第10位,前进8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第17位升至第13位,前进4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第17位升至第8位,前进9位。

大发展,工业是主引擎,合肥“工业立市”步履铿锵。

坚持精力向工业集中、资源向工业汇聚、政策向工业倾斜。至当前,35个工业行业,200多个工业门类、2000多种工业大类产品,已深植于合肥工业沃土;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等八大重点产业硕果累累;新型平板显示、太阳能光伏、节能环保、生物、新材料、公共安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无到有,迅速集聚,工业结构不断提档升级。

八大重点产业,“担纲”合肥产业排头兵。如今,合肥已成为中国主要的家电生产基地,占据了中国家电产业版图的制高点。2010年,合肥冰箱、洗衣机、空调、彩电“家电四大件”总产量已达4224.2万台(套),拥有全国近25%的市场份额,产量和增速连续两年在全国独占鳌头。目前,合肥是中国家电品牌集中度非常高的城市,拥有美菱、三洋、荣事达、海尔、美的、格力、长虹、华凌、欧力、尊贵等国内外众多知名家电企业和配套企业500余家。

合肥汽车和装备制造业,也进入中国领先方阵。合肥拥有江淮汽车、安凯客车、合肥昌河等规模以上汽车整车及专用车生产企业10家,其配套的零部件生产企业也达到200多家。2010年合肥全市规模以上汽车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84.1亿元、工业增加值138亿元,成为中部重要的汽车城。合肥还是全国主要的挖掘机、叉车、轮胎生产基地之一。

大步流星的工业化进程中,合肥牢牢把握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主动权,积极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作为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推手,相继引进了京东方、赛维、晶澳、大陆轮胎等一批知名企业,逐步形成了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和公共安全等八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列入合肥“十二五”发展的重点,预计到2015年,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将达5000亿元,增加值较“十一五”末翻两番,占GDP比重超过22%,并打造成若干“千亿元级”特色产业集群,努力建成全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其中,新型平板显示、新能源产业产值均超过2000亿元,一举成为支柱产业。

生机勃勃的现代产业支撑着合肥以决胜千里之势,翻开了跨越赶超、加速崛起最为精彩的一页。

“创新城”优势凸显

多年的励精图治,多年的筚路蓝缕。如今的合肥,在奋发图强、自主创新中高歌猛进,逐渐形成了她独具魅力的发展优势。

合肥居皖之中,江淮之间,坐拥巢湖,通江达海,紧邻长三角经济圈,是沿海的腹地、内地的前沿。以合肥为圆心,半径500公里,覆盖了中国东、中部7省1市近5亿人口的市场,这5亿人口也是我国颇具成长力的市场。如今;合肥已构建起“一环六射”高速公路网,加快建设铁路枢纽、国际机场、港口航道等一批重大对外交通项目,已实现1小时内到南京,2小时到上海、武汉,年底将实现3个多小时到北京。设计年吞吐能力1200万人次的4E级新桥国际机场即将投入运营;合肥新港1500吨级货船可通江达海……合肥交通由此步入“立体时代”,全国重要的区域性交通枢纽地位初步确立。

合肥是我国重要的科教基地,拥有中国科技大学等高校62所,在校大学生50多万人;拥有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科研机构368家,在合肥工作的两院院士57人,科技人才比例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是国内大科学工程较为密集的地区。如今,合肥正依托国内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市,致力于用5至10年时间基本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

近年来,合肥以商鞅变法的精神推进“效能革命”,先后对行政审批项目进行了5轮清理,由原先700多项减少为220项行政许可和91项非许可审批项目,保留的审批项目除市政府批准外,全部进入行政服务中心集中办理。随后又相继创新推出了“超时默认制”“缺席默认制”“全程代办制”“宁静生产日”等一系列具有合肥特点的具体举措,开展内部工作流程再造,促进服务效能再提速。

“开明开放、求是创新”,古老而年轻的合肥,形成了她独具魅力的城市精神,合肥人也表现出了一种披荆斩棘、锐意拓荒、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并薪火相传:改革开放后,我国首台窗式空调、首台微型电子计算机、首台“激光大气污染监测雷达”、中国首台直写式光刻机、我国大陆首条液晶平板6代线、世界首台VCD和首台仿生搓洗式全自动洗衣机、首台变容式冰箱等,都是诞生于合肥。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中,“合肥创造”、“合肥制造”是响当当的标签。

“中心城”渐行渐近

扬鞭策马,倍道兼程。

在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合肥市第十次代表大会上,合肥立下了壮志:在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的基础上,把合肥打造成为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朝着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方向迈进,充分发挥合肥在全省发展大局中的核心辐射带动作用,为建设美好幸福安徽多作贡献。

站在新的起点上,承接新使命,合肥有底气有信心书写下一个更加辉煌的五年。“十二五”期间,合肥将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上,力争实现“三个翻番”:地区生产总值翻番,达到7000亿元;财政收入翻番,达到1100亿元;城乡居民收入翻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7500元、13500元。

未来,合肥目光深邃,仍将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在现代产业基地建设上实现新突破。着眼于做大经济总量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双重任务,合肥将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以现代农业为基础,进一步提升产业层次、做大产业规模,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到“十二五”末,合肥要培育发展2—3户年产值超500亿元、30户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企业集团,形成一大批支柱企业;基本形成新型平板显示、新能源、家用电器3个两千亿元级产业,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食品及农产品加工3个千亿元级产业;培育发展一批成长性强的500亿元级产业,推动新型建材、新型矿业、精细化工等一批具有良好基础的产业加快发展。

与此同时,合肥还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城市功能开发和新型业态建设,着力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旅游会展中心和文化教育、医疗服务中心,重点推进合肥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要素交易大市场、空港经济区、高铁站服务业集聚区、综合物流园区、教育科研集中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基地和国家动漫产业基地等一批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以建设国家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为载体,加快建设合肥电子信息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打造电子商务和信息服务中心。

在此基础上,合肥将进一步把科教优势转化为核心竞争优势,坚持科技与产业相结合的思路,突出“产业第一”的导向,实行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并举,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着力培育平板显示、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汽车、量子通信、公共安全等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到“十二五”末,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30%以上。

如今,一系列荣誉、喝彩,纷至沓来:“国家动漫产业基地”、 “全国园林城市”、“平安城”……,这是对合肥人不懈奋斗的最好肯定。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合肥,已经成为中国中部一方充满激情和播撒希望的热土,正吸引越来越多海内外关注的目光。潮起皖江,且看合肥!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