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地区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11月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官庄村的“梨事”
本报记者 王 伟 通讯员 李骏鸣

11月4日,记者来到河南省武陟县大虹桥乡大官庄村,路边梨园停满了各地客商的收购车,农民正忙着采摘,一筐筐金灿灿的黄梨堆在地上,十分抢眼。

“您是来收梨的?要大的还是小的?”刚进梨园,一位个头不高、身板偏瘦的青年便走过来问记者,原来他就是这里的负责人郭昕明。

38岁的郭昕明,头脑活络,不仅搞种植,还办养殖,他家的养猪场年出栏生猪1万余头。他还带领53户农民创建了武陟县沙澧特晚秋黄梨种植专业合作社,建起了河南省最大的晚秋黄梨生产基地。

整个梨园罩在巨大的尼龙网下,梨树枝干很细,树形不高,却缀满了果实,每个梨还套着厚厚的黄纸袋子。郭昕明说:“套袋是给梨美容,罩网是为防鸟叼,都为保护梨的品相。”

郭昕明将记者拉到一棵树前:“快来看我的梨王。”在这棵树上,记者果然看到一只超大的黄梨,个头快抵得上一个大甜瓜。

“这个起码有4斤4两重。”郭昕明拿出随身携带的米尺,“你看,周长有50多厘米,俺这一个梨能卖到50元,你信不信?”

在梨园,记者看到农民摘下的梨个头都挺大,大多都在1斤多,郭昕明说:“明年是梨园的盛果期,但去年我们就已尝到甜头了,我种了10亩,去年纯收入40万元,今年看这阵势,合作社户均纯收入8万元不在话下。”

不一会儿,记者就见农民马翠摘了600多斤梨。一转身,来自博爱县孝敬乡的水果收购商李天才便将梨过了秤,装到了车上,近千元现金进了马翠的兜里。“这几天每天都这样,呵呵”,马翠笑得合不拢嘴。还有20多个村民排队等着卖梨。一个中午的时间,收购商李天才车上装了1万多斤刚刚采摘下来的黄梨。

“让村民挣这点钱俺真不满足,这不,合作社已和漯河、山西的客商签好协议,准备开发黄梨深加工产品,生产梨汁、果脯,加工高科技产品梨粉。”展望未来,郭昕明信心十足。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