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11年10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与中国传媒大学举行专题座谈会
做大做强文化企业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记者陆敏 乔申颖

本报北京10月20日讯 记者陆敏 乔申颖报道:本报和中国传媒大学今天在京共同主办“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专题座谈会,来自各地的10余家文化企业负责人和有关专家学者结合学习六中全会精神,就旅游与文化、出版与版权保护、电视电影产业发展、动漫品牌建设、剧院发展以及文化“走出去”等多个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与会的企业家和专家学者表示,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进一步坚定了广大文化企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信心。

大家谈到,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文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已经达到1万多亿元,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放眼“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的发展,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编辑林清发认为,中央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文化出版企业要多出优秀作品,在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精神食粮的同时,努力“走出去”,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作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侨联副主席、银帝集团董事局主席朱奕龙在书面发言中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振奋人心,更加坚定了我们集团文化先导、文化强企的信念,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不断增强集团的核心竞争力。作为一家民营企业,我们希望能为发展文化产业、增强文化软实力作出应有的贡献。”

北京青青树动漫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匡宇奇认为,我国要实现从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的转变,一方面需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科技、人才、教育等多个方面增加投入,培育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另一方面,文化企业自身要致力于做大做强,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和品牌观念,生产出世界一流的文化产品。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齐勇锋研究员说,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非常振奋人心,非常鼓舞士气。这一目标顺应了我国文化建设的发展趋势,我们是文化资源大国,也是文化产业大国,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才能实现向文化强国的转变。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范周教授说,全会明确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推动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需要我们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加快培养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

与会人员纷纷表示,文化企业还要在经营方式和发展模式上进一步开拓思路,锐意创新,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把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各项任务全面落在实处。

本报副社长李洪波出席座谈会,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廖祥忠出席座谈会并致辞。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