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记者调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10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许寨村的绿色发展之路
本报记者 党涤寰 通讯员 戚富岗

“我拉这一车秸秆能卖一百多块,一天能拉四五车,这一季就能收入两三千块。”驾驶农用四轮车往奶牛场拉玉米秸秆的洪桥村村民李宝银脸上洋溢着笑容。

我们来到许寨村时,正值秋收,成群结队的农用车往来穿梭于田间地头和奶牛场,运送秸秆,秸秆粉碎机声隆隆。

村民回忆,几年前的许寨村经济十分落后,村容村貌脏、乱、差。每当农忙季节过后,农作物秸秆就会堆满村里村外的路边、沟渠,既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也是严重的火灾隐患。

出人意料的是,许寨村的富裕路正是从利用这些废弃秸秆开始的。经过认真考察论证,村委会决定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在村里发展奶牛养殖业。2008年,商水县许寨牧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公司以每公斤0.1元的价格直接从农民手中收购秸秆,进行粉碎、加工,用作奶牛的饲料。目前,公司已养殖奶牛1200头、年产鲜牛奶近2000吨。成立至今,公司每年投入近百万元收购秸秆,累计收购秸秆已达到1.3万公斤。秸秆回收利用不但减少了秸秆焚烧的污染,为草饲畜牧业提供了饲草饲料来源,还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

许寨村党支部书记位永齐告诉记者:“如今村里又种起了双孢菇,养牛废弃的牛粪成了养菇的主要基料。现在,许寨村已建成双孢菇立体大棚52个,每个菇棚生产双孢菇均在2万斤以上。今年上半年仅双孢菇村里就实现利润50多万元。”

目前,许寨村已形成“作物种植—秸秆养牛—双孢菇栽培—菌渣还田—作物种植”的循环模式,初步实现将生产废弃物循环利用、变废为宝的目标和农业、农村能流、物流的大循环。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