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10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逊克:“玛瑙之乡”百业兴
本报记者 刘松柏 通讯员 邱小平

黑龙江逊克口岸是集多功能于一体的国家一类口岸,也是全国闻名的“玛瑙之乡”。

逊克县出产的玛瑙天然矿石,以红玛瑙居多,以密度大、硬度高、光泽度高、颜色均匀鲜艳而成为世界红玛瑙中的上品。

逊克县城不大,但十分整洁。长长的通江街两旁,商铺林立,大的商场、小的门面店一家挨着一家。不少外地人慕玛瑙之名而来,让这个拥有3万人口的小县城显得生机勃勃。

9月26日,记者来到位于通江街的天鹅玛瑙工艺品开发有限公司。一进门,映入眼帘的是各种造型别致、设计精巧的玛瑙工艺品,人物、鸟兽、花卉……应有尽有,一些大件的工艺品还有朗朗上口的名字,如“双鹤嬉水”、“黄莺啼春”、“独钓寒江雪”等。

公司总经理邵卫民解释说:“来料最初是千奇百怪、形状各异的,我们根据来料的形状,结合一些艺术形象或文化符号进行设计加工。没有很高的创意设计水平,这是难以做到的。”他指着一件叫做“童趣”的玛瑙工艺品对记者说:“料来的时候,坑坑洼洼。但现在再看,设计师已把每一处细节刻画得恰到好处,山、水、桥、树、人跃然而出。”

“过去,加工工艺也不行,没有充分体现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卖的也是石头价。”邵卫民感叹说,现在,经过精深加工的玛瑙制作品,集宝石、文化、欣赏价值于一身,其市场价格也大幅上升。

当前,逊克县正着力打造红玛瑙文化品牌,形成了红玛瑙精深加工产业,年销售额可达1000多万元。逊克红玛瑙也走出了逊克,在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哈尔滨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等大型展会上精彩亮相,成为逊克文化产业的标志性符号。

红玛瑙火了,观光的人也来了。作为逊克文化旅游产业的“三驾马车”,红玛瑙和鄂伦春民族风情、大平台北国雾凇,拉着逊克的旅游业快步向前,商业、餐饮业也因此得到了发展,城郊的农家乐也因为有了南来北往的人流而兴盛起来。

逊克县城南部的新丰村,离县城直线距离只有6公里。这里人均耕地少,地势偏高,长期以来缺水严重,人均收入偏低。如今,这里成了有名的蔬菜大棚村,是逊克县城的“菜篮子”和城里人体验农家乐的好去处。

周显斌是新丰村有名的创业能手,他既种大棚、养鹌鹑,又搞加工、办餐饮。他告诉记者:“最近几年,我家饭店的生意红火多了。过去,来的人主要是县城里的,现在,外地人明显多起来了,特别是旅游旺季的时候。”

饭店里用的蔬菜是自家种的,不用化肥、农药,肥料就用鹌鹑粪。“新鲜可口的蘸酱菜、味道鲜美的烤鹌鹑,城里人特别爱吃,要是春节期间,到我家烧烤店订餐还得排号,提前3天预订。”周显斌自豪地说。

来的人多了,周显斌家的烧烤店也随之扩大了规模。2006年,他在原来烧烤店的基础上开办了农家乐餐厅,营业面积扩大到160平方米,同时新建了两栋温室大棚,占地120平方米。提起创业的艰辛,周显斌颇为动情,“扩建农家乐餐厅时,边防民警帮我们联系建材、联系资金,给我帮了大忙。”

新丰村“村官民警”李伟博告诉记者,2006年国家启动了“爱民固边”战略,黑河边防支队将“村官民警”服务爱民固边模范村建设作为载体,与地方政府一道帮助老百姓致富。2008年年初,逊克边防大队党委把解决新丰村的公路问题作为“爱民固边”年度“先锋工程”,联合新丰村村委会争取到了53万元的致富路建设专用款,帮助该村解决了致富路上的“瓶颈”问题。

有了路,新丰村农民也走上了致富“快车道”。目前,新丰村有特色养殖户10余户,棚室种植户110户,种植普通大棚共计27万平方米,日光温室共计5000平方米,成立了新丰村蔬菜协会和逊克县联众禽类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县城内建立起了批发市场,2010年新丰村人均收入达8091元。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