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10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本报评论员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文化改革发展重要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标志着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了文化的战略地位,就文化改革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重要部署、重要举措,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形势的基础上,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措施,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政党的精神旗帜。我们党在90年奋斗历程中,始终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不断以思想文化的新觉醒、理论创造的新成果、文化建设的新成就来团结带领各族人民、推动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作为一个有着崇高追求、肩负历史使命的政党,作为一个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大国的执政党,要长期执好政掌好权,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高扬文化理想,高举文化旗帜,树立良好文化形象,切实承担起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任务。

当今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突出。从国际看,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许多国家都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背景下,谁占据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从国内看,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近些年来,我国文化领域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文化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就总体而言,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与我国的国际地位还不相称,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仍然存在,在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建设、诚信建设、文艺创作、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发展、农村文化发展、流动人口文化生活、网络建设和管理、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等方面都还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抓紧解决。我们一定要看到,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完整阐述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以什么为指导、围绕什么任务、沿着什么方向、按照什么要求、达到什么目标”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指明了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根本性质、根本目的、根本要求和根本动力,明确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本原则。我们一定要从战略和全局出发,按照中央确立的目标、方针和举措,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