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知识产权之页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1年10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专利技术分析报告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上)
海洋平台领域是专利申请重地
国家知识产权局规划发展司

海洋工程,也称海洋技术,是主要研究为海洋科学调查和海洋开发提供一切手段与装备的学科,目前主要是指在开采海洋油气资源过程中,提供所需要使用的各类装备。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的《海洋工程装备科研项目指南(第一批)》,本报告将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划分为以下三个主要部分:一是海洋钻探与生产系统(主要包括固定式、移动式等各类海洋平台);二是海上浮式生产储存运输系统(主要包括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船及其相关配套设备);三是海洋工程作业和辅助船舶(主要包括钻探船、铺管船等各种辅助配套船舶)。

通过本次专利检索分析,我们发现中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领域的专利申请基本上呈逐年递增趋势。特别是从2007年至今,申请量几乎每年翻番,这表明了近年来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领域的专利申请呈现极为活跃的态势。究其原因,在于目前传统船舶制造业已经处于一种竞争激烈、利润率下降的状态,因此有相当多的船企与新兴资本将目标对准了利润丰厚的海洋平台、浮式生产系统等这些细分产业,使得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在近几年得到了迅猛发展和长足进步。

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领域国内专利申请的分类号统计中可以看出,与其他领域的分类号相比,海洋平台(即B63B35/44分类号)的申请量远大于其他领域的申请量,也就是说,海洋平台领域的专利申请十分活跃,属于目前技术研发的重点区域。

从海洋工程装备领域排名靠前的申请人的省市、国别分布情况中可以看出,国内企业分布以从大连至上海等一线沿海省市为主,国内申请的国外申请人大多分布在美国、挪威、荷兰等欧美传统海上采油、造船国家。

在海洋工程装备领域的中国申请排名前十的榜单中,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及其下属单位占据了领导地位,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上海交大等国内科研机构、高校则构成了另外一支专利申请的主力军,国内个人申请比重很小。

2005年以来,国际上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领域的专利申请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从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国外专利申请的分类号统计中可以看出,海洋平台领域的申请量接近总申请量的一半,这表明海洋平台领域是目前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领域技术研发的重点区域。

从海洋工程装备领域排名靠前的国外申请的国别分布中可以看出,申请量最多的依次为美、日、俄、德、中、韩、英、法。其中,美、日和欧洲一些国家属于传统海洋石油强国,也是老牌石油消耗和生产大国,而中、韩属于海洋石油领域中的新兴国家,目前在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制造和研发中均处于追赶者的位置。

在专利申请人前十名的榜单中,以三菱重工、石川岛播磨重工为代表的日本企业,以大宇造船、三星重工为代表的韩国企业和以壳牌石油等为代表的欧美企业三分天下。这些传统海上船舶、平台制造商占据了专利申请的领先者位置,中国国内企业仍需努力。

(本报记者 梁晓亮整理)

产业背景

海洋工程装备的三大阵营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属于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据世界海洋油气工程咨询权威机构道格拉斯-威斯伍德公司(DW)预测,到2020年前世界油气开采装备总投资约1.3万亿美元;据国际能源署(IEA)预测,2030年前全球能源方面的投入将超过26万亿美元。

欧美传统的海洋大国以及亚洲新兴海洋国家形成了世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的三大阵营。处于第一阵营的主要在欧美国家,他们以研发、建造深水、超深水高技术平台装备为核心,垄断着海洋工程装备研发、设计、工程总包及关键配套系统和设备的供货;第二阵营是韩国和新加坡,他们以建造技术较为成熟的中、浅水域平台为主,在平台总装建造中占据着领先地位;而我国目前只处于低端产品建造的第三阵营,不仅在装备设计方面与欧美等国差距明显,即使在总装建造方面,也落后于韩国和新加坡。国产化配套系统及设备等方面起步较晚,技术开发能力弱、产业链不完整是制约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发展的根本原因。

目前海洋工程装备的生产订单主要集中在亚洲造船企业,如自升式和半潜式钻井平台的建造主要集中在新加坡吉宝和胜科海事两大造船企业;钻井船主要被以三星重工为代表的四大韩国造船企业承揽;浮式生产储存卸货装置(FPSO)改装基地目前在新加坡和阿联酋。但在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关键配套设备供应和工程总承包领域,欧洲和美国企业仍然具有很强的技术实力,特别是一些欧美公司依靠其拥有的专利技术几乎占据了市场垄断地位。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