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铁西区卫工北街和北一马路的交会处,一片巨大的厂房绵延在33万平方米的范围内,许多沈阳人都知道这里曾是拥有几千名职工的沈阳铸造厂。4年前,这里告别了曾经的喧嚣和灼热,被改造成了沈阳铸造博物馆。
到了沈阳,有人建议一定要到铸造博物馆看一看,亲身体验一番沈阳现代工业发展的历程。
走进沈阳铸造博物馆,转盘子、碾砂机、焖火窑等铸件按序排列着,芯盒、风铲、砂箱、耐火管、铅粉、风冲子等各式各样工业元素点缀在墙上,形象地再现了铸造厂车间工人生产时的场景。博物馆里除了高大的各式工业设备,还有不少反映当时工人文化生活的展品,手抄的“职工守则”,先进工作者评选板,工人们自制的茶缸、饭箱……而当年的“工人活动室”,还摆放着桌椅棋牌。
由一家大型的铸造企业到一间专业的铸造博物馆,沈阳铸造厂经历了一个令人惊奇的转身。
沈阳铁西区是我国著名的老工业基地,我国第一台车床、第一台变压器、第一台压缩机等许多“新中国第一”在这里诞生,曾经创造了新中国工业史上的诸多辉煌。然而,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期,沈阳铁西区从巅峰跌入谷底,遇到了巨大的经济困难。为克服困难,2002年,沈阳市政府决定铁西区与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合署办公,并开始组织实施企业重组和“东搬西建”工程。
铁西区的“东搬西建”过程中,沈阳铸造厂在拆迁之列。铁西新区计划把老厂区都拆掉,卖给开发商建设房地产项目,用土地置换的资金到郊区再建设新厂区。
当时,铁西区一些有着浓厚“工业文化”情结的市民积极建言,希望将现存的、有限的工业文化遗产完整地予以保护。铁西区顺应民意,做出决定,地不卖了,厂房不扒了,把沈阳铸造厂作为工业遗产保护下来,将其改建成一座集中展现沈阳工业文脉的博物馆。
沈阳铸造博物馆自开馆以来,接待过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甚至不少游客是慕名而来。2007年12月,铸造博物馆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点。2008年6月铸造博物馆被列为辽宁省级工业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4月,铸造博物馆、工人村生活馆、铁西人物馆整体作为老工业基地展览馆,成为全国第四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沈阳铸造博物馆是幸运的。在我国不少地方,工业文化遗产在旧城改造的热潮中、在推土机的轰鸣中快速消失的一幕,依然在不停地上演,烟消尘散后,留下的是伤痕累累的城市记忆。
工业文化遗产,不仅是城市形象的表征,更是城市个性的载体,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失去了它,就等于割断了城市的历史。为了历史的延续,为了文化的传承,今天的城市发展就应该是对城市历史文化的续写,尊重城市既有的历史文化。
沈阳市的做法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为留住可视可触的工业记忆,沈阳对于曾经的工业辉煌印记,并没有简单地丢弃,而是用发展的眼光和现代的手段,最大限度地保存下具有沈阳特质的工业符号,使沈阳的工业文化得以延续。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做保存历史、还原记忆的事,是需要眼光、胆识和勇气的。如果不能在第一时间想到和做到,损失将是无法弥补的,即便是复原或重建,要原汁原味,也基本不可能。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我国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将会有更多完成使命的工业设施退出历史舞台,工业遗产的产生速度将进一步加快,保护任务会越来越重。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正在逐步成为公众关注的话题,寻找工业文化遗产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最佳结合点,应该成为衡量政府眼光的又一条标准。
城市,伴随着时代的脚步,或紧或慢地“生长”。摩天大楼向今天的人们讲述着城市的骄傲,但是,承载着城市记忆的那些老建筑、老厂房、老设施,是不会风干的城市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