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11年9月2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徐述铎的喜与忧
本报记者 王若竹 胡考绪 刘 成

9月末的秋阳暖暖地照在崂山旁的一片海滩上,海风轻轻吹起老徐满头的银发,他指着我们脚下简陋又略显破败的坞道说:“你能相信吗?我们第一艘20米长的海上溢油回收船就是在这里下水的。”他的语气中充满了自豪,但我们分明从他脸上读出了几分忧虑。

老徐大名叫徐述铎,今年已71岁了,是青岛光明应用技术研究所所长、光明环保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他的企业生产的是人们不太了解的海上溢油回收设施,包括多种规格型号的溢油回收船、收油机、收油网、围油栏、化油剂、吸油毡等海上应急产品。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个人不满300,产值刚刚过亿的民营企业,却是我国溢油回收船舶领域中的开创者,自主研发了国际领先的船用复合式收油机,在这个行业中创造了多个中国第一,拥有多项海上溢油回收方面的专利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在美国墨西哥湾漏油事故处理中有他们围油栏的身影,在大连去年“7·16”海上溢油事故中也有他们收油船的英姿。

在光明环保公司的厂区里,一片繁忙景象。小小的院落里,十几个集装箱叠放着,还停着两辆来拉货的集装箱车。我们一边在集装箱之间的缝隙间绕来绕去,老徐一边如数家珍地说:“这些是运往厦门的,那些是运往尼日尔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总经理助理、高级工程师何锐打趣地说:“他看厂子比看见儿子还亲。”也难怪,老徐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研究海上溢油回收装置,那时要人没人,要钱没钱,老徐给人设计过毛条厂,干过小炼油,搞过建材,生产过化工产品,甚至还养过梅花鹿,挣点钱就都投入到溢油回收的研究上。后来他的研究成功了,被科技部的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发现,为他的产品作了鉴定和推广,青岛市有关部门给予了很多奖励和各种支持,老徐本人也被市里评为首批高级专家,在今年康菲公司漏油事故中,他还作为专家参加了事故评估。他说,没有当地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支持,他这个企业不可能干到现在这样。

这几年,老徐的企业出了名,不缺资金不缺资质不缺人,订单也从四面八方涌来,从八九米长的自航式收油船到40多米长的双体复合式收油机船,已经生产了10多艘。小船还可以自己分几截生产,然后运到几十公里外租用的小船坞去组装,大船就不行了。老徐一直想找一个大点的地盘,最好能有片海滩,把厂区和船坞合为一体,扩大生产能力。为了这,他给市委书记写过信,给市长热线打过电话,跑过青岛所有有海岸线的区镇,但都没有结果。没办法,老徐今年只好把30多米的船包给邻市的一家船厂代为生产,把几条40多米的船包给本市的一个船厂生产。说到这里,老徐叹口气,“企业小,找块合适的地方太难了。”

临走的前一天,老徐高兴地把我们拉到青岛以外,去看他有可能把企业搬过去的地方。他说,这几天已经和当地政府联系上了,有了初步意向,老徐一直悬着的心终于落下一些,如果能谈成,他5年内把企业干到10个亿、保护好祖国蓝色海洋的理想就有可能实现了。

左图 光明环保公司生产的船用复合式回收油机。吴玉忠摄

下图 徐述铎(左)向本报记者介绍他的溢油回收船。杨 锐摄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