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国防天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9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军民融合科学发展专题报道之二十六
载着西藏奔小康
——西藏军区某汽车团服务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 姜天骄 通讯员 银 军 陈伟平
西藏军区某汽车团官兵采取分片帮建的做法,每个连以上单位都建立了一个科技扶贫点。图为汽车团十一连连长李骞正在引导群众科学种植。 .陈伟平摄

从雪域高原的第一条公路、第一个机场、第一座电站到第一条输油管线;从高原玉米培育、良种小麦推广到“一江两河”沿岸青翠挺拔的绿树,60年来,西藏军区某汽车团官兵牢记党的嘱托,积极投身西藏建设,用实际行动把党对高原各族群众的深情,播撒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曾任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务副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热地动情地说:西藏的发展是汽车兵用车轮子一圈圈滚出来的,载着西藏一步步走向现代,走向文明。

参加建设200多项“第一”工程

为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

60年前,刚刚摆脱奴隶社会的西藏,百废待兴,各项建设离不开中央的扶持,几乎所有重要物资都要从内地运进。作为当时西藏运输的骨干力量,汽车团成为承担援建任务最重的部队之一。

1956年4月,汽车团奉命参加修建西藏第一座机场——当雄机场。

官兵们在乱石滩上扎起帐篷,夜以继日拉材料,运沙石。在100多天的参建任务中,官兵争分夺秒,出动车辆4900台次,运送土石580余万吨。1956年9月5日,雪域高原上的第一座机场竣工。10月16日,北京到拉萨正式通航,西藏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由此迈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在地球之巅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汽车团官兵参建了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200多个“第一”工程。每一次他们啃的都是“硬骨头”。

位于年楚河上游的江孜,是西藏产粮大县。过去,常因洪涝、干旱,阻碍农业发展。1995年8月,为了改变“靠天吃饭”局面,国家投资9.6亿元修建满拉水利枢纽工程。工程在崇山峻岭中展开,一些工段道路异常危险,有的地方没有路。地方运输车不敢上,汽车兵踩着油门冲上去了。汽车团四级军士长张成左手的2个手指就是在那次任务中扭弯的,以后再也没有伸直过。被称为“西藏红旗渠”的满拉水利枢纽,施工难度至今仍让来这里观光的国内外游客惊叹不已。

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们不会忘记,为了抢在降雨冰冻期前完成那曲铁路高架桥建设,汽车兵千人百车鏖战那曲,确保了青藏铁路如期贯通。

据统计,仅2000年至今,汽车团就出动兵力10万人次、车辆5万台次,先后参加了青藏铁路、兰西拉光缆施工、布达拉宫广场扩建、拉萨大桥修建等100多项重点工程。

数十个农牧品种试验成功无偿推广

引领藏族群众走上现代农业快车道

1992年8月,汽车团官兵经历数年艰苦探索,终于培育出一年可长到270多斤的“高原l号”杂交良种猪,是本地猪增长速度的1.3倍,中国科学院几位畜牧专家闻讯称,这是“西藏养猪史上的一次革命”。

正当许多有经济头脑的人想方设法要与部队合作养殖时,汽车团党委作出了一个让人吃惊的决定:免费向藏族群众传授养猪技术和配猪种。

但让官兵们没想到的是,当地群众并不领情。他们固执地认为,牲畜配种是自然行为,人工配种“有违天意”。汽车团达孜农场场长蒋洪林带着技术员李华春、董培瑞,走村入寨播放养猪科教片,耐心细致讲解科学饲养。2年后,圈养“高原1号”的群众由开始的几户,发展到358户,平均每户增收1480元。8年后,达孜县饲养“高原l号”的藏族群众发展到近2000户,存栏总数达3万余头。如今,“高原1号”养殖已在西藏、青海、四川等省(区)推广,尝到甜头的藏族群众主动找上门来要种猪。

几十年来,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汽车团官兵引进国内外近百个优质蔬菜、果木、水产品在藏区推广,先后有数十种农产品在官兵的努力下落户雪域农家。1991年,高原玉米的培育成功和无偿推广,打破了西藏高原种不出玉米的论断,改变了西藏的农业结构和群众的饮食习惯。“高原602”小麦和30多种优质农作物在西藏20多个县大范围安家落户,让西藏农业增长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为了让更多的农牧民群众掌握现代农业技术,汽车团官兵采取分片帮建的做法,每个连以上单位都建立了一个科技扶贫点。藏南玉米基地、林芝油菜基地、拉萨生猪基地……越来越多的藏族群众走上了现代农业的“快车道”。

榆树等47种经济苗木培育

极大改善雪域高原生态状况

今年7月中旬,飞抵拉萨参加西藏自治区和平解放60周年庆典的人们,从空中欣喜地看到,在古老苍凉的“一江两河”之间,成片的北京杨葱郁挺拔、高原柳婀娜多姿。

曾几何时,由于缺少适合高原栽植的树种,加之官兵们缺乏种树的知识经验,尽管官兵们种树不止,但种多少,死多少;年年种,年年死。缺氧的高原需要树,这里的群众需要树,汽车团官兵从未放弃用绿色装扮世界屋脊的梦想。

1991年,团里派3名干部利用休假之际,去四川和陕西苗圃基地考察,并带回榆树、侧柏、龙柳、水蜜桃、新疆杨等一批适合高原生长的树苗。此后,一群钢铁汉子白天顶着烈日,迎着风沙挖坑种树;晚上,在灯光下攻读《植物学》、《土壤学》和《苗圃栽种技术》……

官兵们摸索总结出了“深挖沟、勤灌水、多盖沙、防暴晒”、“先密植、后疏留、去春梢、控夏梢、促冬长”等在世界屋脊管用的育苗经验,掌握了榆树、侧柏、龙柳等47种苗木的种植方法。

又是一年春风拂过拉萨河畔的时候,1000多亩翠绿树苗,在微风中翩翩起舞,形成世界屋脊一道绝美的风景!2003年世界环境日前夕,国家林业局专家组慕名来到汽车团达孜农场。作为林业技术方面的“豪华阵容”,他们无不赞叹:“在古海极地,能种活1000多万株树苗,真是人间奇迹!”

近10年来,汽车团在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流域建成30多个林卡,各种新经济林、薪炭林、速生丰产优质林,向广阔无垠的高原辐射。

如今,在拉萨、山南、日喀则等地,官兵们嫁接成功的毛白杨平均年生长53.7厘米,是目前西藏生长最快的树种之一。同时,团队从国内外引进300多个草品,成功培育出紫花苜蓿、皮陶白三叶、牧冰草等200多个适应高寒山区生长的优质品种,促进西藏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高海拔地区的军民终于实现了绿色梦想。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