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1年9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坚守绿色家园 追求绿色繁荣
——咸宁市委书记黄楚平访谈录
本报记者 魏劲松

作为武汉城市圈的核心城市之一,咸宁牢牢把握“两型社会”建设的核心要求——绿色发展;紧紧围绕咸宁的最大优势——绿色资源,坚持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两型社会”的具体实践中,坚持以“两型社会”建设引领新型城镇化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积极探索符合咸宁实际的绿色发展道路,呈现出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齐头并进,经济社会发展质效与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同步提升的可喜局面。

咸宁市委书记黄楚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重估绿色资产,创新发展理念;推进绿色战略,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绿色家园,积聚发展动力,咸宁始终坚持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提升发展质量。

记者:咸宁既是“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的试验区,又是中央和湖北省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试点市,咸宁如何解决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的思想认识、发展路径、主攻方向等方面的困惑与问题。

黄楚平:迎接全新的挑战,需要全新的思维。咸宁最大的实际是发展不够,最大的特色是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避免走传统工业化、城市化的老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对的阻力相对较小、付出的成本相对较低;在规划、建设、制度和技术方面,可以直接借鉴先发地区的经验教训,做到一步到位、后来居上。

咸宁市委、市政府走出去,请进来,学习考察中东部发达地区。走一路,看一路,想一路,大家深受震撼:这些高速发展的地区发展方式不尽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党员干部通过深入学习调研、全面分析检查,较好地摆脱了对科学发展观缺乏深刻认识的“无识”倾向,借口保护咸宁生态和资源优势而不求发展进步的“无为”倾向,认为咸宁作为中部后发地区重在加快发展而忽视科学发展的“无关”倾向,树立了走统筹均衡之路,坚守绿色家园,实现绿色发展、绿色繁荣的理念。大家都认识到,咸宁的优势在山,希望在山,潜力在山。转变发展方式,就要敢闯新路少走弯路、多留遗产少留遗憾。

记者:推进绿色增长是科学发展的基本内涵,也是国家赋予“两型社会”建设试验的重大使命。咸宁如何立足生态优势,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黄楚平:我们出台了《关于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修改完善《咸宁市生态环境规划纲要》,将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主要目标纳入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

我们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促进经济结构由低端向高端转型、发展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变,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通过成功举办两届文化旅游节,打造了温泉养生之旅、三国文化之旅等特色旅游品牌,咸宁成为全国5个旅游标准化试点城市之一,旅游业实现突破性增长。

目前,国内首个零排放低碳示范园——华彬金桂湖低碳经济示范园项目已正式在咸宁启动,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武汉城市圈最有活力的低碳产业基地之一。全市清洁能源、食品饮料、生物电子等产业集群列入全省52个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名单,绿色产业体系逐渐壮大。

记者:曾有一句名言,人应当诗意地栖居在这个大地上。这浓缩了人们对于良好生存环境的期盼与向往。咸宁如何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绿色家园?

黄楚平:我们大力实施绿色咸宁计划,坚持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形成森林进城、园林下乡、绿满咸宁的新格局。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城区人均绿地面积分别达到40.35%、37.1%和10.3平方米。

我们大力实施生态碧水工程、生态修复工程、生态宜居工程等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不断创新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市区淦河水环境清理项目荣获我国城市建设管理最高荣誉奖——“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目前,咸宁森林覆盖率54.2%,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365天,城市空气污染指数常年稳定在52以下,是全国最适宜人居的200个城市之一。

优良的生态、宜居的环境积聚起巨大的发展能量,正形成日益明显的“磁场效应”。“十一五”期间,全市吸引外商直接投资4.96亿美元;五年引资项目2409个,到位资金412.5亿元。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