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9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重的位置
——追记四川省万源市原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李林森(下)

四川省万源市原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李林森是宣汉县红岭乡人,他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李林森养成了吃苦耐劳、追求上进的品格。工作中,他坚守清正廉洁、恪守责任,对群众满怀深情。

很多人都不知道,在担任五宝镇党委书记期间,李林森没存下一分钱,债务倒背了不少。特别是在灾后重建的日子里,李林森总会几十块、三五百块不等地捐赠或借给特别困难的群众。

2006年离开五宝镇时,李林森欠下了1.7万元债务,直到两年后才陆续还清。“2006年3月,李书记离开五宝镇那天和来的时候一样,行李只有两个装书和衣被的纸箱,其他啥都没有。”五宝镇干部杜吉田说。

2007年乡镇人事调整,在组织部工作的徐世和被调任“八大高寒山区乡”之一的堰塘乡任党委书记。李林森找徐世和谈心:“组织部的干部用在什么地方,大家都很关注。把你安排到偏远乡镇,你可以得到更好的锻炼。你不要有任何思想包袱,好好工作,用成绩来证明你的能力。”徐世和愉快地奔赴新岗位,迅速打开了工作局面。他最终理解了李林森的良苦用心,打心眼里佩服这位好领导。

2011年2月底,徐世和得知李林森在家养病,专程上门看望。看到昔日干练的老领导日渐消瘦,脸色憔悴,徐世和心如刀绞。临别时,徐世和眼含泪水,悄悄把一点现金塞给李林森的母亲,托老人给李林森买点营养品。

“收回去!不然看我怎么处理你!”李林森发现了,急得从沙发上站起来,脸涨得通红。“老领导,这是我的一点心意!”“你能来看我,我精神就好多了。拿钱的话,以后就别见我了!”面对一脸真诚的徐世和,李林森依然严词拒绝。

“林森同志总是把自己放得很低很低,把下属、把群众放在心里最重的位置。”与李林森共事多年的万源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刘家忠说。

2008年,组工干部曾伟患肺结核,妻子无业,孩子还小,面对高额的治疗费用,全家人急得团团转。李林森得知后,迅速组织部里干部职工捐款,及时给曾伟送去了一笔治疗费。后来,李林森又协调万源市总工会等渠道,资助曾伟治病直至康复。曾伟至今内心都充满感激:“是李部长帮我渡过了难关!”

年过七旬的老党员李国元曾担任蜂桶乡乡长,老伴去世多年,儿子常年在外务工。2011年春节,李林森走访慰问李国元,看到他住在用几根木棒撑起的土坯房里,一阵心酸,眼眶潮湿。他紧紧握着李国元的手说:“老人家,对不起呀,让您受苦了,我这个组织部长当得不称职啊!”随后掏出身上的1000多元钱放在老人的手中。此后,他还协调相关乡镇、部门为老人资助1万多元,帮助老人改善住房条件。前不久,李国元搬进了新房。让他心痛的是,他后来知道,李林森到他家时已身患绝症。

长年累月拼命工作,过度透支身体,李林森的健康状况一天不如一天。

2009年,万源市委“七一”表彰大会召开后,连续熬夜4晚的李林森终于感到前所未有的疲劳。7月2日,他开始腹泄不止,身体近乎虚脱,上下楼梯满头大汗。在万源市中医院打了吊针后,病情仍不见好转。转院到成都诊断后,结果令人震惊:肝癌晚期。

生命进入倒计时,最后这段路怎么走?李林森经过短暂彷徨后,断然告诉妻子:“不要对外说病情,不能再给组织添麻烦,不能让父母痛苦。”

李林森拿出自己的积蓄,向妻弟、妹妹借钱,筹齐手术费用,悄悄来到解放军总医院做了肝脏移植手术。手术后,身体刚有起色,李林森就回到万源的工作岗位上。尽管面色灰黄、脸庞浮肿,他却轻描淡写地告诉大家,自己只是做了一个“胆管搭桥手术”。照例是那个“拼命三郎”,审签文件、组织会议、接访群众、下乡调研,一个都不落下。只有中午或晚上,李林森才会拖着疲惫的身体,独自去医院打静脉留置针。

因为太操劳,术后半年,李林森就出现肝移植手术后的排异反应,手指、脚趾关节开裂,拿东西、走路钻心地痛。他赶到重庆大坪医院复查治疗,刚到第一天,就接到万源市委的电话通知,第二天召开市委常委会,他想都没想,拔掉针头就要出院。主治医生对他说:“你哪里是来治病的,简直是把生命当儿戏!”“医生,这个会关系到我们全市基层组织建设等重要工作,我必须回去!”丢下这句话,他连夜坐车颠簸400多公里,赶回万源。

2011年4月,病情恶化的李林森被家人强行送到重庆进行治疗。经诊断,李林森不仅患有肝癌,还同时患上了肺癌,并且同样已经是晚期了!

“对不起,我的身体每况愈下,实在难以坚守岗位,请求辞去组织部长职务……”2011年4月20日中午,万源市委书记王成军收到李林森发来的短信。与李林森共事多年的王成军,赶到李林森病床前,抓着他的手,泣不成声:“你居然瞒我这么久啊!”

2011年4月28日,医院正式发出了李林森病危通知书。在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时,李林森最喜欢听来看望他的人说工作上的事。很长一段时间,他病床前还摆着笔记本电脑,以便随时审阅文件。妻子向琪说,“工作最能让他兴奋。”

2011年7月31日,李林森走了。42年的人生虽然短暂,但忠诚与坚韧让他的生命变得更有高度和宽度;他的精神,在大巴山深处熠熠生辉。

本报记者 喻 剑 通讯员 邓良奎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