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银行视界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9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细解新增外债由来
本报记者 刘 畅
外资银行在海外借款和中资银行在海外融资都可能形成外债。图为中国建设银行今年6月在莫斯科设立代表处。 杨 燕摄

国家外汇管理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6月末,我国外债余额为6425.28亿美元,与去年年底相比,新增近千亿美元——

截至2011年6月末,我国外债数额为6425.28亿美元(不包括香港特区、澳门特区和台湾地区对外负债)。其中,登记外债余额为4028.28亿美元,贸易信贷余额为2397亿美元,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我国3.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为此,很多人有疑问,既然外汇储备规模这么庞大,为什么还需要借外债,外汇储备不能用来直接投资吗?此外,截至2009年末,我国外债余额为4286.47亿美元,2010年年末我国外债余额为5489.38亿美元,和最新数据相比,可以看出我国外债增速比较明显,那么,我国会出现偿债风险吗?

读懂外债,首先应该了解外债结构。外债主要分为中长期和短期两种,在我国外债余额中,中长期外债占比为28.08%,短期外债占比为71.29%。在短期外债中,与贸易有关的信贷余额占短期外债余额的75%,该项下信贷余额大多数具有真实的进口贸易交易背景,其增长与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增长基本适应,因此,这部分短期外债不会给我国带来偿债风险。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专家闫小娜称,短期外债占比达到一定比例以后会面临一定的偿付风险,但我国的外汇储备比较充裕,在偿付方面不存在风险。而之所以短期外债会增加,或来自本外币贷款利差、人民币升值预期等原因。

在6425.28亿美元的外债中,借债数额由多至少排序分别为:中资金融机构,占比为45.39%;外商投资企业,占比30.38%;外资金融机构,占比13.01%;国务院部委,9.77%;中资企业,1.41%。从债务类型来看,这些企业和机构向国际商业机构贷款3346.41亿美元,所占比重较2010年末上升3.09个百分点,向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681.87亿美元。从借债主体来看,金融机构借债数额较多,政府借债较少,因此外债借债主体并不是以政府为主导,不同于我国政府负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秉承借外债主要用于发展生产的宗旨,将举借的外债重点投向交通、机电等产业。目前登记中长期外债(签约期限)余额中,投向制造业的占23.79%;投向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占12.53%;投向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占8.1%;投向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占3.85%;投向房地产业的占5.03%。

有人质疑,我国拥有庞大的外汇储备,为何不用这些钱直接进行投资,反而要从境外借钱?中国建设银行高级研究员赵庆明认为,这首先是因为开设在我国的跨国公司具有融资全球化的特点;其次境内企业有正常的外汇贷款需求;第三,在外汇存款不足的情况下,外资银行可能从设立在境外的总部借款或是向海外同业拆借;第四,由于国内几次加息及人民币升值预期,从国外融资利率较低,多数金融机构愿意从国外借债,上述情况都会提高我国外债余额,但不会动用到我国的外汇储备。

6425.28亿美元外债会不会给我国带来偿债风险?按照国际惯例来看,一国外债的偿债基础是国家外汇储备,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李茂生认为,虽然我国外债从数量上看排在世界前列,但是与我国庞大的外汇储备相比,规模不算大。此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院长谢太峰也指出,负债率是指外债余额占该国当年商品和劳务出口收入比率,其比率不超过100%就在安全线内,超过就是负债过重。从负债率的角度来看,2011年1月至6月我国仅商品出口就达约8742亿美元,6000多亿美元外债占商品出口收入都没超过100%,若再加上劳务出口收入,比重就更低了。宏观上,我国外债规模算小的,根本不存在偿债风险,更不可能出现债务危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