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9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闹市里的产业园
本报记者 刘 成

主城区土地稀少、空间有限,且大多用于发展第三产业,还能发展第二产业吗?日前,记者来到位于青岛市上清路的中联2.5产业园,探访了青岛市北区正在打造的都市型科技产业集聚区。

中联2.5产业园是由青岛两家破产企业厂区改造而成的都市工业园,是一个既可生产,又可办公、研发,还可以运动、休闲的综合性园区,入驻了90多家科技型企业,每年产出达20亿元。

“这是都市型科技产业的载体之一。”青岛市北区科技局局长孙春艳说,“都市型科技产业主要是指拥有大量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优势的产业,它需要以都市特有的信息流、物流、人才流、资金流和技术流为依托,占用资源少、成长速度快、税收贡献高、产业带动强是它的主要特征。”

位于产业园一角的青岛东软载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的主营业务收入高达2.32亿元,净利润达到1.14亿元。

在东软载波公司的生产车间里,记者见到了他们的核心产品——电力线载波通信芯片,芯片只有指甲盖大小,嵌在普通电表大小的电路板里。“这是我们的第五代芯片。这款芯片可以保证信息在220伏的输电线路上传输,这是智能电表的核心技术,意味着今后输电线路也能具备通讯功能了。”东软载波公司人事行政部经理金丽丽告诉记者。

“我们愿意落户主城区,不仅是产品‘小而精’,更源于吸引高端人才的需要。”金丽丽向记者介绍说,公司有160多名员工,这些科技人才对生活条件、公司环境、社交圈子都有高标准的要求,而这些条件是市郊所不具备的。

记者在产业园走访了数家企业,发现这些科技型企业落户主城区主要有这样几点考虑:有利于吸引高端人才、有利于科技文化交流、有利于企业形象塑造。他们最看重的,是主城区方便的生活条件、完备的商务环境、雄厚的科研基础、多元的融资渠道、充足的科技信息以及政府有力的政策引导。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