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9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巴山深处写忠诚
——追记四川省万源市原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李林森(上)
本报记者 喻 剑 通讯员 邓良奎

阳光透过窗户照进病房。面色蜡黄的李林森双目紧闭,昏睡在重庆市大坪医院的病床上。陪护的妻子向琪,用毛巾轻轻擦拭着丈夫虚汗淋漓的面庞。

伴随着断断续续的咳嗽,李林森艰难地挤出几句话来:“梨树乡荆竹坝村是我挂包帮的联系点,5组李代菊的两个娃娃下学期该读大四了,不知道学杂费筹没筹齐。向琪,你把省委这次奖给我的5000块钱,托人带给李代菊,算是一点心意。”向琪边听边点头,眼里早已充满泪水。

这是四川省万源市原市委常委、组织部长,42岁的李林森生命中的最后一刻。他长年扎根革命老区大巴山工作,历经艰苦环境的考验,在创新基层组织建设、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引进人才等方面屡创全国经验;他身患绝症,历经10多次手术,却隐忍病情,直至生命垂危;他坚持在平凡工作中创先争优,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组工干部的忠诚与奉献。

万源市被称为川东北门户,基层组织建设落后。2006年11月,李林森任万源市副市长,次年2月转任万源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他有使不完的劲,想不完的点子,就像一个火车头,拉着我们把万源组织工作带进一个个崭新的天地。”万源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社局局长孙德继说。

万源地域宽广,乡镇分布十分分散,加上山高路险林密,下一次乡费时费神。但是,李林森却用了不到3个月时间,跑遍了万源市53个乡镇和395个村(社区)。

2007年初春,李林森迎来了担任组织部长后的第一件大事——达州市委把村级党组织换届试点任务交给了万源。

李林森带队重点选了8个不同层次的村进行深入调研,提出按“自我荐评、群众相评、组织考评、公开竞评”扩大村干部民主选任的“四评村官”思路,开展村级党组织换届工作。

一是“自我荐评”。李林森说:“给每个想干事的人以机会”,要求想当村干部的人把个人基本情况、竞争职位、任期目标、工作措施等写成书面材料送到镇党委。其次是“群众相评”。召开全村村民大会,采取村民口述、问卷调查等方式,公开描述他们“心目中理想的村干部”,提出村干部参选标准,然后再反复开党员大会、村民大会、院坝会,集中推荐村干部后备人选。三是“组织考评”。通过对推荐人选民主测评和走访了解,全面考察了解推荐人选的政治素质和执行能力。四是“公开竞评”。被推荐人选在村民大会上逐个亮相,发表“施政演讲”,让村民评判、挑选满意的村干部后备人选。

通过“四评”,万源市新当选的村党支部书记平均年龄36岁;具备高中和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330人,占83.5%,其中具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有161人,占41%。沙滩镇栀子园村党支部书记程志明通过“四评”上任后,带领大伙致富。3年下来,栀子园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还从没看到过这样选村官的。”65岁的村民刘奉国说,“村里的事让老百姓自己作主,这不是文件里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变化。”

2007年,李林森在翻阅《万源市干部花名册》时,越看眉头锁得越紧:全市30岁以下的科级领导干部仅3人,班子严重老化。李林森向万源市委郑重提议,并报告上级组织部门:万源作为贫困老区,发展的希望在青年,必须培养一支充满激情、勇于担当的优秀年轻后备干部队伍。

李林森的建议,得到达州市委组织部以及万源市委的高度重视。2009年,李林森大张旗鼓地组织实施了“千名大学生进万源”工程,引进人才总数相当于过去8年的总和,引进研究生数量是万源市原有研究生数量的5倍,极大缓解了万源市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优、高层次人才紧缺等突出问题,填补了多个领域高层次人才空白,使“才聚业兴”效应开始在万源显现。

偏远的玉带乡,曾是万源市出名的“落后乡”、“问题乡”。2010年,李林森向市委建议,把党性强、点子多的市政府办公室党组成员李文章派到玉带乡任党委书记。李文章上任后,团结带领乡村干部不但很快理清了发展思路,制订了一系列制度,严格约束党员干部,还抓住群众反映强烈的“出行难”问题,多方筹资,修通并硬化了长达13.8公里的通乡公路,打开了玉带山区与外界的通道。一年来,玉带乡的面貌焕然一新,全乡不仅通了公路,改造了农田水利设施,解决了长期困扰群众的人畜饮用水难题,还大面积发展优质白勒烟和水果,增加了村民收入,过去紧张的干群关系得到有效缓解。

李林森提出“重品行、重实绩、重基层、重公认”的干部选任标准,特别强调在完成重大任务、应对重大事件、推进重点工作中悉心考察识别干部。通过努力,万源一大批优秀基层干部被选拔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上。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