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生态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9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看沪上农业“种养结合”
记者沈则瑾

◀ 自然养猪法棚舍里的小猪。

▶ 专业施肥人员王天德在田边喷洒有机肥液。

▼ 李春风在他的家庭养猪场内。

上海是一个人口超过2000万的特大型城市,按照“十二五”规划,至2015年,上海全市年出栏生猪要达到250万头,生猪地产保有量要稳定在25%左右。如何让养猪场走生态路,让农民与环境共赢,是上海面临的新挑战。

8月24日,记者采访了松江、浦东新区和崇明三家各有特色的生态养猪场,看到了可以不污染环境,可以让农作物生长得更茁壮的标准化生态养猪场,“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让人心向往之。

案例 ①

李春风的现代“猪倌”生涯

没想到李春风的“种养结合”家庭猪场棚舍这么漂亮,就在稻田中间,有个小院,立着一个三四米高的饲料塔,往里走是猪舍,迎面是一堵可以给猪舍降温的水幕墙,前两天高温时拉起两侧的遮阳帘,打开水幕装置,猪舍里的温度只有二十七八度。

33岁的李春风是上海松江区泖港镇的农民,却穿着一身藏蓝工作服,胸前绣着“松林畜禽”几个字,看着像个工人。这个穿工作服的“猪倌”养着500头猪,他的家庭猪场就是松林工贸有限公司的一个“车间”,他拿“计件工资”,每养一头猪,松林公司给他50元,他养的猪一年能出栏1250头左右。

记者在那里见到了松林公司的技术员郁永国,他告诉记者,整个松林公司有35个这样的家庭猪场,泖港镇就有7个,都是标准化生态养殖基地。松林公司是个产、供、销一体化的企业,公司提供苗猪、饲料、技术、销售等服务,这样的家庭猪场最大的好处是农民养的是“安心猪”,市场吃到的是“放心肉”。

李春风的父亲李爱云是个种粮大户,种着200亩田,这也是他家被优先发展为“种养结合”家庭猪场的原因。猪粪如果不还田,就是污染源;如果发酵后用有机肥灌溉农田,农户不仅能省下化肥钱,庄稼还长得好。

李春风的猪场拥有先进的雨污分离系统,他带记者看了猪圈外的沉淀池,每天猪排出的污水和干粪都会被搜集起来,经过发酵等处理,顺着安装好的施肥管道,就能直接浇灌他家的农田了,一点不费事。记者发现,他家的水稻明显比旁边没有浇灌有机肥的稻田长得更绿更好。

李春风家庭猪场去年刚建成,棚舍不比国外农户的差,每个建造费用为80万元,部分由市、区两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因为一年能出栏1000多头猪,被称为“千头猪场”。为推进生态循环农业,泖港镇这几年一直在大力推广“种养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模式。

在这之前,松江区为保护黄浦江水源地,大量关闭了规模养猪场。推广“种养结合”的规模化循环化养猪场后,猪粪全量还田,能增加土壤肥力,不仅对外“零排放”,不会造成环境污染,还降低了农作物种植成本,改良了土壤结构,种养之间达到了生态平衡,实现了农业生产环境的良性循环,原本断裂的农业生态链在这里得到了修复。

案例 ②

让政府、企业和农民“三得利”

和李春风的家庭猪场不同,浦东新区的上海祥欣畜禽有限公司完全是另一番景象。经过20多年的努力,这个企业已发展成为上海最大的种猪生产企业,首批16家国家级核心育种场之一。

以前,总经理严国祥一直发愁猪粪的出路,公司常年存栏生猪4.5万头左右,其中约3万头饲养在上海浦东新区老港镇大河村。虽然建了干粪棚和厌氧发酵池,但粪污水的处理和排放还是难以解决,给周边环境带来很大影响。

2008年上半年,祥欣公司在实施种猪场标准化改造时,下决心借鉴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有机肥还田技术,探索“种养结合,粪污水无害化处理,有机肥管网还田”的新路。公司设计完善猪场内部雨污分流和干湿分离设施,扩建干粪棚,改建无害化处理设施,新建增压泵站、田头肥池等。最让严国祥担心的是铺设5.2公里地下输肥管网,要过河、过路和过桥,能行吗?

经过近一年的施工,祥欣公司终于初步建成了猪场粪污水收集,无害化处理和有机肥管网输送直接还田的种养业生态循环示范小区,有机肥液可以从总管进入支管,再进入田间池,随时免费为大河村6家合作社和一些农户喷洒灌溉农田了。农民们说,肥料到田头不仅降低了他们的生产成本,长出来的蔬菜、瓜果也变得更好吃了。

记者来到上海阳卓果蔬专业合作社,专业施肥人员王天德已在田边等候了,他启动身边一个汽油发电机驱动的有机肥动力喷洒机具,有机肥液就喷了出来。他告诉记者,农民要施肥了,只要拨通他的手机,他就随叫随送,把有机肥液洒到农民的田里。

建设5.2公里输送管网共投资了260万元,其中,政府给一点,企业出一点。严国祥说,经过统计测算,该系统可以年收集处理粪污水1.6万多吨,有机肥液输送还田1.2万多吨,输送管网覆盖大河村800多亩农田。

今年祥欣公司计划再投资250万元,铺设地下输肥管网12.3公里,进一步扩大管网输肥能力,使整个有机肥管网输肥系统覆盖到大河、东河两个村的4000多亩农田,扩建工程争取年底建成完工。

尽管祥欣公司每年要为维持这一系统运行花费人工、养护和电费十多万元,也会出现因为上肥有很强季节性,有机肥液会出现积存的状况,严国祥说,今后,企业会将积存的粪尿加工成有机肥料。

严国祥说,这是一件“三得利”的好事、实事,政府满意、农民欢迎、企业解决了难题。现在,肥料可以到田头了,他还有一个梦想,就是希望能将猪粪变成沼气,免费送到农民的灶头,让农民尝到更多生态农业的甜头。

案例 ③

崇明岛上见识自然养猪法

走进崇明岛上的上海警备区富民农副业基地养猪场的棚舍,记者第一次见识了自然养猪法,小猪在铺着褐色垫料的猪圈里奔跑打闹,就像孩子在沙坑上玩,身上很干净,棚舍里没什么异味,助理员伍德中告诉记者,他们现在有3500平方米这样的棚舍。

自然养猪法又叫微生态养猪法、“零排放”养猪法,用锯末、秸秆、稻壳、米糠等有机垫料配以专业的有益微生态活菌制剂垫圈养猪,能够迅速有效地降解、消化猪的排泄物,不再需要对猪粪进行清扫排放,也不会形成大量的冲圈污水,造成环境污染,还能为猪提供更加适宜的生长条件。

富民基地是从2006年开始探索自然养猪法的,现在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生产技术,这几年,他们经常派技术人员去全军部队授课指导,受到基层单位一致好评。

富民基地年出栏优质商品猪1.3万头左右,是上海首批标准化猪场之一,去年被农业部评为“标准化生猪示范场”。伍德中指着猪场生态循环工艺系统模型告诉记者,基地现有猪舍1.6万平方米,旁边是2000亩水稻种植区,两边是各1000亩的苗木、柑橘和蔬菜种植区,基地已初步形成了以猪粪尿为原料的生态循环农业,实现了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有机结合。

10多年前,基地经过反复分析论证,提出建立“农副业生产链”,走循环农业的发展思路,即以基地万头猪场产生的粪尿为起点,按照“雨污分产、干湿分离、污水处理、综合利用”的原则,建立污水处理和粪便无害化处理的工艺流程,将猪场的粪便通过微生物发酵加工成有机肥料,不仅满足基地果树种植和粮食生产需要,还提供给部队发展基层农副业生产;污水通过处理系统厌氧发酵变为肥水,通过地下管道还田再利用。这一循环过程不仅解决了万头猪场对环境的污染,还改良了土壤,提高了果品和粮食的产量品质。

记者随着伍德中走出棚舍,走过生物塘,来到有机肥生产车间,伍德中告诉记者,自然养猪法棚舍里的垫料经过2至3年充分发酵后会换下来,那就是上好的有机肥,撒到田间可以大大增加地力。生产车间空荡荡的,伍德中告诉记者,包装好的有机肥已被全部拉走了,这些有机肥很受欢迎。

记者获悉,基地每年污水净化流量3万多吨,加工有机肥料1000多吨,仅此一项变废为宝的直接效益就达40万元,综合效益更加显著。基地生产的“富军牌”大米、柑橘、猪肉已相继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成为上海市场上的知名品牌,利润比同类产品高出20%至30%。

新闻链接

上海生猪生产工作会议召开

本报讯 记者沈则瑾报道:9月3日,上海市召开生猪生产工作会议,分析当前上海生猪生产形势,部署下一阶段生猪生产工作,统一思想,明确目标,狠抓落实,切实保障市场有效供应和猪肉价格稳定。

会议认为,近年来,上海各级农业部门积极发展生猪生产,取得了明显成效。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产业化和品牌化程度也不断提升。尤其在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取得初步成效,在生猪养殖中,大力推广制作有机肥、生态还田、沼气发电等畜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模式,探索建立种养结合的生态机制,降低了生产成本及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

会议提出,上海生猪生产的发展目标是:结合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加快生猪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建设,不断提升生猪生产水平,力争到2015年,全市生猪养殖的规模化率达到80%,设施化率达到72%,良种覆盖率达到100%。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