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海洋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9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锦州:转身向海绘“蓝”图
本报记者 张允强 苏大鹏
图为锦州港码头。2010年锦州港吞吐能力超过6000万吨,到2015年,锦州港将实现吞吐量超亿吨,成为东北亚集装箱运输支线港、国家重要能源下水港和区域性重要枢纽港。 苏大鹏摄

锦州湾100多公里的海岸线,犹如一条巨龙盘桓于渤海湾腹地。在这条海岸线上,辽宁省锦州市正加速布局多个沿海经济建设项目,2015年之前,这里将诞生新能源产业园、石化轻纺园等产值达千亿元的产业集群。“实施沿海突破战略,推进沿海开发开放、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是锦州今后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海洋,将是锦州未来寻求发展的主题”,锦州市委书记王文权说。

敞开怀抱 拥抱大海

锦州人都说,这几年,我们离海越来越近。

从10年前建设“沿海口岸城市”,到5年前建设“滨海新锦州”,锦州一步步向海走来。2009年,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建设渤海名城、海岸锦州”,让锦州走到海边寻求发展道路。

今年,锦州全面实施沿海突破战略,提出建设“辽宁沿海第二大城市”的目标。“这意味着,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的大背景下,锦州已经完全敞开怀抱,拥抱大海。在新一轮发展的大潮中,我们要争做排头兵”,王文权说。

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锦州先后获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全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这些多重叠加的战略机遇均聚焦于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海’为主题整合好各种资源要素,转身向海取得最大的发展成效”,王文权告诉记者。

9月初的“中国海洋城”,是一片繁忙的建设场景,370多平方公里的沿海经济带处处是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投资超百亿的“蒙煤南运”黄金通道锦州港节点工程开建,240万吨差别化纤维项目稳步推进;滨海新区、龙栖湾新区、大有经济区、建业经济区4个组团建设全面升级;西海工业园、纺织园、光伏产业园、锦州湾机场建设加速前进。接连开工344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让今年成为锦州的“项目年”。

“这么多项目同时开建,必然推动沿海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这些项目资源的集聚,将最大程度地释放锦州在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中的潜能”,王文权说。

目前,锦凌水库、锦赤铁路均加快建设步伐,滨海公路、渤海大道和龙栖湾大道都已建成通车,这为锦州拓展出300余平方公里的发展空间。

从产业看,锦州已经布局的光伏、石化轻纺等产业集群在不断加快建设步伐同时,产业本身及相关产业的快速聚集,与正在进行的城市建设,共同带动人口、技术等一系列资源要素的聚集。到2015年,锦州城市人口达到150万人,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66平方公里。

一系列资源要素的向海集聚已经开始形成强大的“吸金”合力,使得锦州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活力四射。今年前5个月,锦州新引进工业、农业、服务业、基础设施等各类项目163个,总投资额996.8亿元,引资到位额303.5亿元,同比增长87.87%。

锦州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在沿海开发开放的进程中,坚持工作重心、领导精力、政策导向向沿海前移,产业布局、城市建设、人口要素、行政资源向沿海转移,依点带轴,依轴扩面,全力打造沿海经济隆起带。

一港四区 完善布局

沿海是锦州最大的发展优势,也是锦州发展最大的潜力所在。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锦州广大干部群众对发展的认识达到一致。而如何把沿海开发开放打造成振兴发展的战略突破点和支撑点成为他们的重要课题。

去年,锦州港完成港建投资21亿元,创下历史新高,港口吞吐量也达到6000万吨。不断增长的吞吐量,不仅壮大着锦州港的自身实力,更带动了其周边整个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令其成为锦州加快沿海经济带建设的重要载体。正因此,建设锦州港,成为锦州建设沿海经济带的重要措施。

按照“一港双区”的总体布局,锦州港将继续完善笔架山港区功能,推进龙栖湾港区建设。到2015年,锦州港口的吞吐能力将达到1.5亿吨,建成东北亚集装箱运输支线港、国家重要能源下水港、区域性重要枢纽港。

在加快锦州港建设同时,锦州还在不断加快滨海新区、龙栖湾新区、建业经济区、大有经济区的建设步伐。如今,“一港四区”共同绘就了锦州建设的新蓝图。

在龙栖湾新区,由辽宁龙栖湾化纤有限公司投资的差别化纤维项目,总投资91亿元,将建设12套日生产能力为600吨的差别化纤维装置,可以生产有色丝、抗静电、阻燃丝等差别化纤维,全部投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256亿元,预计今年11月中旬投产。

随着“一港四区”建设的不断深入,其作为资源要素汇集载体的作用开始显现。光伏与石化轻纺“双千亿”产业基地、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精细化工产业基地、石油储备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的不断推进,大量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要素开始形成聚集效应。“与一系列资源要素聚集相伴而来的,是锦州不断优化的经济结构和不断增强的创新能力,是锦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亮点。”锦州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如今,锦州市的三次产业比重从“十一五”初期的25.3∶33∶41.7调整为16.4∶49.1∶34.5,科技贡献率从34%提高到45%,与之相适应的是,锦州表现出十分旺盛的经济活力:去年服务业重点项目呈现“井喷式”增长,全年共安排投资500万元以上的服务业项目88个。目前全市上市公司达到6家,规模以上民营企业达到1170户,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比重提高到80%,并荣获“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和“中国最具投资价值新锐金融生态城市”等称号。

科技创新 着眼未来

2010年,锦州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开发区,除此之外还是多个省级开发区和辽宁省惟一的全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去年,锦州又成功取得了2013世界园林博览会承办权。这些都为锦州向海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这些“国字号”的发展平台上,光伏、汽车及零部件、精细化工、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迅速发展。而创新则是这些活力产生的源头。各项向沿海经济带不断聚集的资源中,锦州格外看重能够推进创新的要素。

“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要在新一轮发展中走在前列,就必须增强改革开放的动力,激发自主创新的活力。要充分利用锦州的科技教育资源,加快城市创新体系建设”,王文权说。

虽为地级市,锦州却拥有其他地级市不可比拟的人才和技术优势:拥有7所高等院校和25家科研院所,这在辽宁仅次于沈阳和大连。

依托这些优势,着眼于自主创新,锦州市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工程建设,运用高新技术发展新兴产业。围绕光伏、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精细化工等新兴产业,实施一批技术创新专项,组织开展产业重大关键技术攻关,新产品研发及产业化;加大力度培植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力争新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0家,累计达到27家。

锦州光伏,是当下锦州重点打造的产业。在锦州龙栖湾新区中,规划面积达13.6平方公里的光伏产业园区是这里最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去年其产值已超过百亿元,并发展成国内最大的太阳能电池用单晶硅生产基地。在锦州“十二五”规划中,他们更是提出要到2015年建成产值超千亿元的光伏产业集群。

在光伏产业成功发展的背后,一个个自主创新项目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几年,锦州投入巨资搞光伏研发,还成立了光伏产业基地公共技术研发中心、公共检测中心等,筹建中的锦州光伏技术研究院今年将揭牌,有望成为集研发、培训、检测、孵化为一体,具有国际一流水准,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光伏技术研究基地。

据了解,目前锦州已经提出要充分利用锦州科技教育资源优势,加快推进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形成推进高端产业发展的科研支撑体系。

在多种资源要素向沿海聚集的同时,锦州对沿海经济带建设有了新的期待:把沿海地区建设成为锦州全市科学发展先行区、现代产业聚集区、改革创新引领区、生态文明样板区,成为锦州科学发展、争先进位的强大引擎。

今年5月6日,投资2.65亿元的凌海大道全线开工建设。这是继渤海大道、龙栖湾大道之后,锦州又一条连通滨海公路的近海亲海之路。

向海发展,相信锦州的路会越走越畅通,越走越宽阔。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