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宏观资讯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9月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喜看产业资本“西进”
万建民

最近,各地举办的经贸洽谈会纷纷传递出产业资本积极“西进”的信息。

在乌鲁木齐举办的首届中国-亚欧博览会上,援疆热潮再扬风帆。9月3日签约的178个内联合同项目总金额高达1850多亿元,其中19个对口援疆省市企业与新疆的签约金额达1136.7亿元,签约额名列前三的分别是山东省、北京市和浙江省。

此前,2011年河南省承接产业和技术转移合作交流洽谈会在郑州举行,会上共签署327个项目,投资总额3018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的大项目占76.5%,覆盖新能源、电子信息、高端商贸、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产业。

湖北省各市州在江苏省举行的经贸洽谈活动中也收获丰硕成果,其中咸宁市签约96.88亿元;孝感市引资361亿元……共有来自长三角地区协议总投资超过千亿元的项目签约湖北。

产业资本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挺进,是产业转移的重要表现形式。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受劳动力成本高企、土地资源紧张等因素制约,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这既为中西部地区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也倒逼东部地区加快转型升级,有利于发达地区优化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产业资本“西进”,从企业层面来看是资源配置能力的提升。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很多进军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企业,原先的“老本行”是传统的制造业,有的甚至是从家庭作坊起步的。但是,经过多年的发展,这些企业不仅积累了大量资金,同时也培养了一支队伍,企业家的视野非常开阔,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企业在配置资源的能力上有了质的飞跃,从一家地区企业跃升为跨地区的企业集团,从一家从事单一传统行业的企业转变为多元经营、触角敏锐的现代企业。这样一批企业的成长壮大,正是经济发展活力的根源所在,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所在。

产业资本“西进”,从东部发达地区的角度看是一种转型升级的倒逼机制。改革开放之初,东部沿海地区的第一轮发展,得益于发达国家和台港澳地区的产业转移。不过当初转移过来的多是“三来一补”的低端项目,起点较低,虽然经过多年发展,质量大有提升,但东部沿海地区普遍面临资源环境的严峻制约,传统的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产业资本“西进”,给一些不想主动转、不愿积极转的地方敲了警钟。产业转移是经济规律,也是大势所趋,谁主动作为、顺势而为,就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抢占新一轮发展先机;谁害怕甚至逃避产业转移,最终不仅会失去新兴产业发展的机遇,还难逃产业“空心化”的威胁。

产业资本“西进”,对中西部地区来说无疑是一轮重大的发展机遇。西部地区经过上一轮十年大开发,中部地区经过这些年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基础设施水平大大改善,产业发展条件更加成熟,资源环境优势开始凸显,加上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较低,不仅能吸引资源开发型产业,而且能在产业链上延伸,就地深加工甚至利用高新技术开发利用资源的项目也越来越多。今年上半年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普遍高于东部,重庆、贵州、内蒙古等地经济增长都在15%以上,产业投资驱动是重要原因。

当然,产业资本“西进”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需要有关方面引起重视并研究解决的办法。

一是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空心化”的问题。目前民营资本进入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还有很多“玻璃门”,新兴产业发展也面临着科技创新等门槛,传统产业转出去了,新兴产业却没有发展起来,就会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

二是中西部地区的环境保护问题。工业项目大量落地,给中西部地区带来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保护的压力。如何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是中西部地区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一方面企业要提高技术水平,转移产业但不能转移污染;另一方面,承接地要提高准入门槛,要通过政策机制把污染项目挡在门外。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