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11年8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武汉青山区:
生态工业体系“破茧”化蝶
本报记者 郑明桥 通讯员 董 俊

通过大力推进和深化企业内循环、企业间循环以及产业循环,着力推动产业结构、城市功能和发展方式实现“三个转变”,近年来,武汉市青山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不仅有效地改善了当地区域环境,同时也为重化工聚集区如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批重工业区,湖北武汉青山区拥有武钢、武石化、青山热电厂等多家大型重工业企业,这些企业在有力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源消耗及环境污染等问题,成为制约青山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2007年12月,青山区成为全国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在推进钢铁、石化、环保等优势产业发展、保持经济发展优势的同时,青山区全力突破环境、资源限制“瓶颈”,用循环方式推动重化工聚集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形成生态工业系统。

围绕区内各大企业的生产状况,青山区加快了重点领域和行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工程步伐,全方位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作,重点推进武钢150兆瓦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一热轧加热炉改造以及471厂炉窑改造等重点节能工程。与此同时,他们制定单位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考核体系和实施办法,推行节能降耗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武钢北湖、工业港、焦化和石化4个污水处理厂实现达标运行,推进青山热电12号机组节能脱硫改造、武钢三烧结烟气脱硫等项目的实施、建设和使用。

青山区区长黄家喜告诉记者,经过努力,目前青山区已初步形成冶金渣—回收废钢铁—建材产品;氧化铁皮—磁性材料;锅炉烟气除尘—粉煤灰—建材产品;烟气脱硫—脱硫渣—建材产品;煤焦油—多环芳烃—精细化工等多个循环产业链条,使全区“二次生产”产值达到数十亿元,从而使骨干大企业带动了中小企业发展,构筑起循环经济企业集群。

此外,青山还围绕钢铁、石化、热电等产业的副产品和废弃物在区域内构建了多个工业园区,建立起工业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途径。如今,武钢年产800万吨固体废弃物中98%实现了综合利用,变为水泥原料、混凝土原料、磁性材料原料以及建筑用砌块。

得益于生态工业化发展,青山的中小企业也尝到了甜头。目前,全区依托大型重工业企业发展的中小工业企业有125家,其中80%以上依托钢铁、石化和电力等重型工业生存,专“吃”大企业产生的废渣、废气、废水,将大企业的废弃资源经过循环生产环保产品再利用。例如,针对武石化排放的生产尾料催化油浆,武汉保华石化新材料开发有限公司对其进行新型高分子材料开发,生产出橡胶软化剂、煤化工助剂等重芳烃系列产品,成为市场急需产品。项目投产后,年产值达8.2亿元。

“这几年,青山区内二氧化硫、烟尘和工业粉尘排放量大幅削减,‘十一五’减排目标全面超额完成,空气质量优良率从2007年的64.4%提高到2010年的75.1%。”青山区委书记秦军表示,目前,青山区已形成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4大园区,并将根据“东工西居”的总体规划,打通传统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之间的循环管道,谋划服务业发展“破茧”之举。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