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文化周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8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有感于坚持“文化低保”的必要
刘存瑞

伴随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城乡居民每年都在分享更多的发展“红利”,这其中就包括精神文化方面的享受。今天,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党和政府也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和要求,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必须注意到,农村仍有部分农户受经济条件限制,缺少最基本的文化读物、视听设备,不能参加最基本的文化娱乐活动;还有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因为不愿或不善于追求高品位的文化生活而成了文化上的“弱势群体”。要为他们带来精神文化上的享受,“文化低保”就成为一件雪中送炭的事情。

笔者不久前来到山西省陵川县杨庄村。这个村有130来户、400余人,2008年办起了“农家书屋”,如今图书已达到3000多册,到“农家书屋”看书、借书的农民每年都超过上千人次。像杨庄村这样的“农家书屋”,陵川县目前已有25个,这是该县近3年来坚持“五个保障”,促进均衡发展,全面实施农村文化低保工程取得的实效。

文化权益问题,对公民是一种权利和福利,对政府则是一种义务和责任。笔者了解到,为全面实施“农村文化低保工程”,陵川县采取多种保障措施,促进城乡文化均衡发展:专门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强化领导,统一协调,提供组织保障;每年年初都要召开文化低保工作会议,并把当年“文化低保”工作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与此同时,各服务单位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扎实推进“文化低保工作”。新华书店深入到配置农家书屋的15个贫困村了解群众所需,及时配置了种植养殖、科技、医药卫生等10大类图书,并完善了借阅、管理制度;电影放映公司根据各村群众喜好,拷贝了丰富多样、质量上乘的影片,受到广大群众好评。

陵川县为“文化低保”制定了详细的量化指标,比如,将在全县12个乡镇378个行政村启动实施“农村文化体育场所全覆盖工程”;农家书屋建设按每个书屋2万元配置标准,配备图书不少于1500册,报刊不少于30种,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张);为每个行政村配送价值5000元的文化活动器材,等等。诚然,比起“生活低保”来,要把“文化低保”每项指标细化量化会有很大难度,较之脱贫致富,文化氛围的形成更是长期的、系统的“浸润”过程。但我们必须认识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灵魂,能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正因为此,“文化低保”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与重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