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他自己提起,初识陈正洪的人根本看不出他是一个罹患重病并接受了肾移植手术的患者。陈正洪给人的印象永远是精神饱满,意气风发,干起工作像是不知疲倦。也许正是由于经历了生死考验,他才把自己热爱的事业看得比什么都重。
有人不理解他那释放不完的热情从何而来,但是如果你真正走进这个气象人的内心世界,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出院才三天就戴着口罩上班了,也就能够理解身患重病的他为什么还能每年发表10多篇论文,即使是病重期间也从未停止研究。
为了减少肾移植带来的排异,他必须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而这样的后果是部分免疫力降低,人易患感冒,且病程长,危害重。为保证大负荷的工作,他坚持用散步来提高免疫力。生病的经历使他比一般人更懂得时间的宝贵,他对时间的利用更是令人叹服,几乎节约了每一点时间用来看书和开展研究。灵感来了,半夜、凌晨也要起来看书和写文章,即使是在重病的许多年里也从未停止过工作,有时坐不住了,就趴在床上写,他爱人看不过去就帮助他誊写稿件。参加工作以来,他主持参加了70多项课题,涉足山地气候、林木物候、农业气候、火灾气象、气候变化与气候影响评价、地质灾害、城市环境与医疗气象、电力与工程气象、气象能源等领域,取得国内领先成果15项,正式发表科技论文200多篇。
作为湖北省的气象部门学科带头人,陈正洪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应用气象,他总能在别人没有注意的地方发现科学问题。上世纪80年代末,他在与林业部门打交道时经常听到森林火灾的事,他迅速开展调研,在老专家的带领下申报了省重点科技项目“湖北省森林火险等级标准及森林火险预报系统的研究”。为了收集第一手资料,他风餐露宿奔波于鄂西山区、大别山、幕阜山,足迹遍布全省50多个县,几十个林场。经过5年的攻关,该项目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湖北位于南北气候交汇带,天气变化剧烈。“天热中暑人数急剧增多”,“冬天气温低心脑血管病人增加”,报纸上的报道引起陈正洪思考,他开始琢磨做中暑指数预报、研究医疗气象预报。为了获得研究所需的系统病例资料,他开始一家家医院收集病例。1999年的盛夏,午后的阳光将马路烤得要冒烟了,路上也没什么行人,陈正洪带着年轻助工在武汉某医院旁的小餐馆吃过盒饭就趴在桌上睡着了,他已经记不清是第几次来医院了。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医院方面给了他们大力的配合。他们日夜加班,将近10万个病例进行分析、计算,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涵盖8种常见疾病的等级预报系统,专家评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暑指数被医疗部门写入了医学专著。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考察中铁大桥局时,他敏感地意识到桥梁抗风设计是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1999年,他领衔进行“贵州北盘江大桥工程设计风场研究”。然而此时,他被检查出病情加重,必须换肾。住院前,妻子发现他行李中突然多了一个大布袋,打开一看全是关于抗风设计方面的书,而这是陈正洪为自己住院准备的惟一物品。妻子生气了:“身体都这样了,还不忘课题!”并把资料留了下来。没过几天,陈正洪托前去探望的同事化整为零将资料复印后分批带到医院。“这是我们第一次做大桥的抗风设计,时间紧迫。再说这项设计可是关系到桥梁安全,不完成,我住院也不安心。”正是凭着这种坚韧和执著,他先后主持完成了贵州北盘江、武汉长江(阳逻)、鄂东长江、荆岳长江、深圳湾、黄河小沙湾大桥等10多座特大桥设计风速观测和计算。最近,他又完成了武汉城市圈环线高速公路棋盘洲长江公路大桥工程气象专题研究,并通过了主管部门组织的评审。大桥抗风设计从国内走向国外,陈正洪成为这一研究领域的知名品牌。
虽然已是我国知名的应用气象专家,但他没有丝毫的停滞。多年来,他把目光投向了气候变化研究,分别参加了国家“九五”到“十一五”气候科技攻关项目专题研究;为了配合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建设,陈正洪在清洁能源研究方面又投入了极大精力,成为科技部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太阳能预报技术研究”第一主持人。
2007年,他执笔撰写的一份重大气象信息专报《关注气候系统变化,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引起湖北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专报详述近几十年来湖北省乃至长江中游气候发生的显著变化,指出要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统筹考虑气候变化问题,增强农业抗御自然风险的能力,增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能力。省政府迅速印发各地学习,部分市县据此开始着手制订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规划。
他还应邀参加了北京市科技项目“气象条件及预报在北京集中供热节能方面的研究”,在气象部门建业务服务平台、在热力部门建立气象节能业务工作应用平台。北京市热力集团公司在当年采暖季充分应用该课题成果,节能5.3%,节约开支约4242.7万元,相当于少烧煤99508.5吨,少向天空排放二氧化硫430吨,粉尘4475.4吨,为减轻北京的空气污染做出了突出贡献,也证实了气象为节能减排服务的广阔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