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债务危机席卷全球的情况下,为什么日本国内的金融机构会不停地认购政府超额发行的国债,给予国债充分的信任呢?
其原因在于日本国内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状况。日本多年的经济发展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主要以银行存款、保险、证券的形式存于日本国内的金融机构。而金融机构坐拥大量的日元资产或现金,必须用来贷款收取利息才能支付存款利息,或用于投资获取收益才能支付投资回报。日本国内经济停滞,少有高收益低风险的投资对象,企业和个人对贷款的需求很低,金融机构有钱放不出去贷款,日元资产没地方投资。因此,金融机构只能不断地购入风险较低、又有一定收益的国债。也就是说,国债在日本国内还是优良资产,不会因经济变动或财政恶化而轻易地被抛售。但从长远看,日本的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问题是一颗非常危险、破坏力巨大的定时炸弹。通货紧缩、人口老龄化及政局的不明朗,也都大大削弱了日本政府解决债务危机的能力。如果继续增发国债,政府对削减开支和增税不积极应对,再加上如果日本的对外净资产减少的话,很有可能引发金融危机,出现国债暴跌、长期利率上升、日元暴跌的恶果,从而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日本正陷入1875年以来最严峻的债务危机,日本将成为发达国家历史上财政状况最恶化的国家。
不过也应当看到,日本的债务问题毕竟与美国和欧洲的那种“寅吃卯粮”式的债务危机有所区别,尤其是对全球经济的影响相对较小。以美国为例,据美国财政部统计,截至今年5月底,美国共拥有国债4.51万亿美元,持有美国国债的主要国家拥有美国国债达2.63万亿美元,占比超过50%,而日本近95%的国债由日本国内的金融机构和个人投资者持有,外国人(主要是机构投资家)持有日本国债的比例仅为5.2%。这在发达国家中是最低的。
有专家指出,日本债务问题的形成充满戏剧性,解决问题必须进行大胆的改革。上世纪80年代,日本是发达国家中经济最好的,以1985年签署“广场协议”为转折点,日本经济受到很大冲击。但中曾根内阁误将外向型经济向内需型经济转变简单地理解为投资基础设施。这些以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导的政府财政刺激政策在当时收到很好的效果。因此,后来的历任政府都走入了用巨额财政来刺激经济的怪圈。在遇到经济不景气时,就拿出钱来刺激经济,结果钱拿出来很多,但效果却越来越差。小泉任首相时发现了这种怪圈,主张改革,认为没有改革就没有经济的增长。小泉推行医疗改革、特殊法人改革和邮政事业改革等,最主要的目的是减少财政负担,过紧日子。但2008年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政府又不得不加大财政刺激的力度,使得刚刚有所改善的日本财政又加大了赤字负担,积重难返。因此,日本政府和国民必须勒紧裤腰带,齐心协力地搞一场经济革命,把潜在的债务问题解决在危机爆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