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院士生涯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8月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工程院院士、病毒学家、生物制品学专家俞永新——
勇战病毒保健康
本报记者 陈 颐
俞永新在作学术报告。
1982年,俞永新在实验室工作。
1958年,俞永新的结婚照。
2010年,俞永新与妻子在家中合影。
俞永新在实验室。
俞永新(中)指导研究生学习。

俞永新,病毒学家、生物制品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福建省仙游县人,出生于1929年3月23日。1953年毕业于福州大学。曾任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疫苗一室主任,现任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研究员、疫苗首席专家。主持研制流行性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1989年获新生物制品证书,为国际首创,该疫苗具有副反应小、注射针次少、免疫效果高等特点,填补了国内外空白,已转让国内3个生物制品所投产。分别于1989年和1990年以第一完成人获卫生部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牵头由6个单位协作的疫苗研究“八五”攻关课题,研制成功流行性出血热灭活疫苗,1993年获新生物制品证书并投产,为国际首创,分别于1996年和1997年以第一完成人获卫生部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参与狂犬病地鼠肾细胞灭活疫苗研制,1980年获新药证书并投产,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中检院)绿树成荫的院子里,一棵350多年树龄的老槐树枝繁叶茂,它陪伴着从1953年就在这里工作的俞永新院士走过春夏秋冬,见证了这位战病毒的勇士半个多世纪的奋斗历程。今年82岁的俞永新院士每周仍然3天经过它的身边,迈入那幢二层小楼的办公室。

习惯喝茶的俞永新沏上一杯茶,将茶几上的资料往一边推了推,腾出一个可以放手提电脑和茶杯的空间。“你说话要大声一些,否则我听不清。”记者发现,他的耳朵上带着助听器。他一边喝茶一边声音洪亮地向记者讲述他奋斗人生的甜酸苦辣。

投身疫苗研究

俞永新出生在福建省仙游县园庄乡,有5个兄弟姐妹,他是家中的老二。全家9口人都依靠俞永新父亲微薄的薪金生活,家境比较困难。但“家贫子读书”的祖训激励着他刻苦攻读。

当地没有高中,他不得不远离家乡,就读于相邻的莆田县的名校哲理中学,每次从家到学校要背着行李走40多公里的路。1947年中学毕业后,他考入当时的福建协和大学生物系(后改名为福建师范学院)。“我选择学医是认为这是一个高尚的职业,今后可以给人治病。”俞永新说。1953年大学毕业后,俞永新被分配到卫生部直属单位卫生部生物制品检定所(现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从事生物制品质量控制。俞永新被安排到疫苗室工作,梦想学医为人治病的俞永新,就这样开始了与病毒抗争的战斗之旅。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从事病毒研究的科研人员数量很少。检定所非常欢迎这批新一代大学生,为他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大舞台。俞永新工作的第二年就被指定为主管乙型脑炎疫苗质量检定负责人、检定组组长。

检定所领导为了让检定小组人员做好疫苗质量控制工作,提高工作责任心,专门组织这些年轻人到北京儿童医院病房探视乙脑病人,了解乙脑儿童的情况。俞永新永远难忘当时看到的情形:“在医院的走道和病房内,住满了脑炎患儿。这些本应该活蹦乱跳的孩子们有的昏迷、抽搐,有的已经瘫痪。医生告诉我们,这些儿童有一些会死亡,另一些要留有终身后遗症。看到这种情景,大家的心情都很沉重。”

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全国乙脑流行很严重,年病例最高时达17万,病死率约为10%,后遗症病人约20%。这不但给儿童带来极大的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增加了沉重的负担。接种疫苗是避免这种不幸的最佳途径。然而,当时我国采用的是前苏联用小白鼠脑制作疫苗的技术,这种疫苗在1957年出现了十分严重的副反应,俞永新收到了上百例注射疫苗后引起不良反应的病例报告,有些病例甚至发生了死亡和瘫痪,他深感责任重大。“当时我们怀疑事故的原因是疫苗内未完全灭活的脑炎活病毒所引起的,我们的技术小组对发生事故的每批疫苗进行小白鼠脑内注射疫苗检查,未见动物发病和死亡现象。事故原因最后查明,否定了是由疫苗内活病毒引起,而是由疫苗中的鼠脑组织引起的神经性脑脊髓炎变态反应。从这件事中,我深深体会到生物制品在疾病预防、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中的重要性。这些事实为我决心把好疫苗质量关和研制质量高的制品奠定了思想基础。”俞永新严肃地说。

走自主创新之路

能不能研制出毒性低、安全有效的乙脑疫苗呢?俞永新每天都在思考着这个问题。美国、日本、前苏联相关科研机构虽然培育出多株弱毒株,但不是因为毒力太强、容易返祖,就是因为免疫力差而不能用于生产疫苗。俞永新在研究小组提出,国内外都没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只有依靠自己探索,走独立自主创新的道路。

俞永新领导的研究小组采用了与国外不同的脑炎病毒株,不同的温度培养和培育方法,不同的传代技术,经过反复实验,将乙型脑炎病毒野毒株在地鼠肾细胞上进行了长达100代的适应传代,并创新性地应用与传统不同的动物体内非神经组织传代的减毒手段,结合当时最先进的病毒蚀斑技术,对病毒进行多次克隆纯化,克服了减毒株不稳定、毒力容易返祖的难点;最后又创新性地运用乳鼠皮下组织传代的技术提高毒株的免疫性,解决疫苗免疫性差的难点。最终,他们获得一份经多种动物实验验证为无致病力、减毒特性稳定、对小老鼠无致病也不“返祖”、产量高、免疫原性好的减毒活疫苗(SA14-14-2)疫苗株。

为什么称之为减毒活疫苗?俞永新介绍说,减毒活疫苗顾名思义可以说是一种减低了毒性的活疫苗,接种了之后就像自然感染病毒,身体产生了抗体就可免疫。然而,这仅仅是在实验中达到了指标,只是在乙脑疫苗生产和推广的征程中迈出了第一步。乙脑活疫苗虽然在动物体内证实是安全的,但其安全性还需要经过人的临床试验才能得到确认。

谁敢第一个注射疫苗?俞永新大胆建议,这个风险应该由研究人员自己承担。经上级领导批准后,课题组6名成员首先接受了疫苗接种。试验结果出来后,首担风险的这批人都无异常反应。由于儿童是乙脑病重点人群,因此还须在儿童身上进行疫苗接种,才能获得更加真实的结果。俞永新说,“我女儿是第一批接受乙脑疫苗的孩子。”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投入乙脑脑炎疫苗研究,80年代获得SA14-14-2疫苗株,到通过国家新药审批、审查,1989年开始正式生产,俞永新和他的课题团队为乙脑疫苗诞生和投产奋斗了30多年。

俞永新告诉记者,“在确定乙脑新疫苗安全后,生物制品所认为观察的人数还太少,不能说明问题。但要扩大疫苗观察,没有厂家支持、疫苗生产、现场观察是不行的,尤其是乙脑疫苗的抗体观察必须在乙脑非流行区进行,其难度更大。”一系列困难使乙脑疫苗的研究不得不中止。

性格倔强的俞永新振作起来,亲自到现场指导疫苗的扩大观察。经过艰苦的努力,1989年,SA14-14-2株制备的活疫苗取得生产许可证,并开始投入生产。2008年,这种新疫苗纳入国家扩大免疫规划(EPI),为EPI唯一采用的乙脑疫苗并开始大量出口。乙脑疫苗的成功应用,使俞永新在1989年和1990年分别以第一完成人获卫生部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此后,俞永新又向另一严重致死性传染病——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的研究和疫苗研发领域发起了进攻。在他的组织协调下,联合全国6家病毒学研究、疫苗研发机构的科学家,研制成功国际首创的两种细胞培养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并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实现了疫苗的产业化,他以该成果的第一完成人分别于1996年和1997年获得卫生部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另外,俞永新还参与狂犬病地鼠肾细胞灭活疫苗研制,培育成功两株可应用于疫苗生产的毒种,已被我国多家生产单位用于狂犬病地鼠肾细胞和Vero细胞培养疫苗的生产用毒种,分别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

迈出国际化的关键一步

1982年的一天,国际知名虫媒病毒专家Scott Halstead教授来到俞永新实验室访问。这位著名热带传染病专家深入了解中国减毒活疫苗的实验室研究资料和临床数据后,认为该疫苗的推广前景很好,表示愿意支持减毒活疫苗国际化。Halstead教授主动出资,帮助俞永新带着减毒株和它的母株毒种到美国对毒种进行全面检定。经过半年的检定,实验结果全部合格,达到制备减毒活疫苗的基本要求。

当中国研制的减毒活疫苗实验结果发表在1996年《柳叶刀》医学杂志和1997年美国传染病杂志上后,在国际医学界引起极大的关注。医学专家在《柳叶刀》杂志上发表评论说,中国制的这种新疫苗预防脑炎效果很好,其有效性和低价格有助于世界卫生组织扩大免疫计划,全球和亚洲公共卫生机构和疫苗厂家应考虑以最佳的方法生产并分发这种价廉有效的疫苗来对付脑炎。

1998年,韩国儿童接种一针后的抗体阳转率高达96%,韩国政府批准进口中国生产的乙脑活疫苗。这是我国自行研制成功的人用生物制品首次向国外转让,也是中国的乙脑疫苗首次出口,为我国疫苗的国际化迈出了关键一步。

1999年在尼泊尔对16万儿童预防接种,注射一针的保护率高达99.2%,均无不良副反应。尼泊尔政府也已批准继续进口我国的活疫苗。2006年,印度开始大量(1000多万人份)进口中国生产的乙脑活疫苗。

世界卫生组织(WHO)生物制品标准化委员会经过两年的全面考察,认为SA14-14-2疫苗株的安全性和免疫性是可靠的,在2000年的WHO生物制品标准化委员会全体会议上采纳了中国的SA14-14-2株毒种,并参照中国的乙脑生产和检定规程制定了WHO乙脑减毒活疫苗生产和质量控制指南。这也是WHO首次采用中国的毒种,并根据中国生物制品标准规格制定WHO的生物制品标准。

2009年1月28日,泰国2008年度最高奖——“皇家玛希敦医学和公共卫生学奖”颁奖仪式在曼谷大皇宫隆重举行。俞永新凭借30多年来在乙型脑炎疫苗研究领域取得的突出成绩和对乙脑疾病预防的贡献,获得医学奖。

俞永新目前的主要工作是,研究分子生物学技术如何应用于减毒活疫苗的质量控制,通过强弱毒株的基因组序列来证明乙脑疫苗是安全稳定的,以加强对疫苗质量的监控。与此同时,研究攻克其他病毒的新型疫苗,增加预防传染病的武器。他还指导开展乙脑减毒株的免疫机理和分子基础研究,在使用中,都没有出现不良反应,证明疫苗是高度安全的。俞永新自豪地说,“世界卫生组织准备大批量采购我们研发和生产的乙脑疫苗,正在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进行预认证审查。”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