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7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转变发展方式百城调研行 苏州篇(下)
“三区三城”描绘秀美画卷
本报记者 李佳霖 刘 溟

敢为天下先是苏州市不可忽视的性格特征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创造了著名的苏南模式、外向型经济模式。

“苏州正处在经济发展的重大拐点。从发展阶段来看,苏州曾经抓住了农转工、内转外两次重大发展机遇,使经济发展领先全国。”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蒋宏坤说,“正是因为苏州更早地感受到了转型升级发展的压力,相对而言也更有转型升级的条件和动力。”苏州制定了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行动计划,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市民文明素质等举措为苏州全面推进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经验。

“十二五”开局之年,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敢为天下先的苏州对于如何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实际,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出了更高的目标。

着力提升发展水平

样板区、先行区、示范区;

高端产业城市、宜居城市、文化旅游城市。

内敛的苏州人在设计城市发展方向时用“三区三城”描绘出了一幅崭新的画卷。

在转型发展的驱动力设计上,苏州这座既有小桥流水又有现代工业的城市,实现的是“双轮驱动”模式。

这种发展模式强调的是外资经济与民营经济双轮驱动,制造业与服务业双轮驱动。

“外资经济是苏州的强项,推动了苏州近30年的高速发展。”苏州市发展改革委主任谢鸣表示,民营经济是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未来30年苏州的转型升级主体将是民营企业。

谢鸣的判断是有根据的,在苏州,大型的民营企业对于自身的转型升级已经作出了设计。沙钢“十二五”时期将投入1000亿元,其中300亿元用于技术改造革新,400亿元用于物流产业,另外300亿元用于金融投资。

制造业给苏州带来了“世界工厂”的称号,但是也给苏州的持续发展带来了困扰。

白帆、红菱、芦苇青的太湖,是苏州的一张绿色名片,坐拥大半个太湖的吴中区,转型发展中要做活的文章就在于此。

吴中区委书记俞杏楠对记者说,吴中区的转型发展,不但要一如既往地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同时还要打响生态吴中的品牌,推进现代服务业跨越发展。

在早期的发展过程中,采石曾经是当地的一大产业,但是现在采石已经被完全禁止,与此同时,吴中区还拿出大笔资金用于采石宕口整治复绿。

“我们要做的是在保护中求发展,只有保护做到高水平,发展水平才能得到提升。”俞杏楠说,“吴中区已经开始对环太湖地区的产业形态进行调整,产业定位是‘长三角’的花园,与此同时,我们将力争今年把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升到42.8%,全年旅游总收入达到180亿元。”

形成创新发展新优势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对于经济体量庞大的苏州更是如此。

土地、劳动力等要素的比较优势在当下的苏州已经消失,铺摊子上项目拉动经济发展的模式也走到了尽头。但与此同时,苏州此前的发展也为当地积累了资本实力和一定的人才资源。

在新一轮的发展路径选择上,苏州的主导思想是让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由粗放式增长转向集约型发展。

苏州市政府研究室副主任卢宁对记者说,这要求以战略性新兴产业来培育经济增长点,以城市功能的完善和城市人文精神的提升来集聚要素,以人才的优势赢得创新的优势、竞争的优势和发展的优势。

“转型升级不是仅仅指产业的转型升级,尤其不是单单指第二产业的转型升级。”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主任杨知评说。

“新产业、新城市、新人才”构筑的是一条实现“三区三城”目标的重要路径。以新产业构建新城市,以新城市留住新人才,从而推动新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实现良性循环。

苏州的转型升级路径清晰。

纳米园是苏州工业园区着力打造的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项目。这里现在已经集聚了100多家纳米技术企业,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东吴大学、中科大等10余家纳米技术研发机构,高端研发和产业化人才5500多人。

杨知评说,这里将力争在3年内实现纳米技术产业产值、人才“双倍增”计划,成为国内外纳米技术企业、人才及投资的集聚地、国际知名的纳米技术产业化基地。

在新产业发展中,苏州强调的是构筑现代产业体系,打造战略增长极。

“新产业发展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主导。”苏州市信息中心主任陈淑丽说,“苏州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方面的主要抓手是争创国家创新城市。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提高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同时还要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培育和保护自主知识产权。”

据介绍,今年苏州全面启动了“新兴产业三年推进计划”,将加快以新能源等4大跨越发展工程为核心的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建设,力争年内竣工投产项目10个以上。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苏州构建新产业体系的基石,现代服务业则是苏州打造新城的重要抓手。

“上海的区位、江苏的政策、昆山的成本”,这是花桥国际商务城在招商引资中反复强调的优势。这一现代服务业聚集区距离苏州市中心50公里,但是距离金融业发达的上海只有40公里。

“国际上的规律是距离金融中心100公里内必有金融后台业务中心。”花桥经济开发区副主任王中民说,“我们要做的就是上海金融机构的后台服务外包中心。”

现在的花桥国际商务城中,华道数据、万国数据、中金数据等一大批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已经入驻。

2006年就来到花桥工作的王中民,眼看着这里变高了、变美了,街道上的人群从穿着工作服的蓝领变成了拎电脑包的白领。

对于服务业的发展,苏州强调的是“再跨越”,要重点突破的是生产性服务业,同时加快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和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

“具体而言就是要加大服务业载体项目投入,加速聚集区建设,着力打造服务业知名品牌,力争年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提高1个百分点。”陈淑丽介绍说。

推进机制体制创新

支撑苏州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支点,在谢鸣看来有3个,观念的转变、人才的集聚和机制体制的创新。这3点将共同支撑起苏州的新发展。其中,观念转变解决的是思路问题,做的是人的工作,人才的集聚是保障,而机制体制创新解决的则是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深层次原因。

苏州经济发展能走在全国前列,最重要的一条经验是思想解放。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进程中,苏州再一次展示了他们的这一特点。

“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先从观念上进行转变。”谢鸣说。

为了把干部的偏好从以往的增长偏好转为创新偏好,从工业偏好转为服务业偏好,苏州市制定了有针对性的考核指标体系。

在这个叫做转型升级核心指标进度完成情况的考核体系中,体现增长速度的指标仅有4个,而体现科技创新、产业转型、资源环境、城乡统筹情况的指标则有14个。这一考核体系每半年公布一次。

不仅如此,苏州市还组织了大量的干部培训活动,为的就是帮干部们梳理发展思路,增强转变发展方式的主动性。

指挥棒换了,乐谱也换了,演奏出来的曲调也就不一样了。

吴中区承担着保护太湖的重任,全区51%的面积在保护范围内。当记者问俞杏楠为什么选择投入大、见效慢的旅游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时,他的一番话很有代表性,“虽然我们要以49%的地区来带动51%的保护地区,但是这一湖清水不仅仅是吴中区的,甚至也不仅仅是苏州市的,保护好太湖,留下的是‘青山’,带给我们的是环境吸引力。”

外向型经济的历程,为苏州积累了一定的生产、管理人才,但是在推动新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创新型人才的缺口十分明显。

“在苏州转型升级中,始终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卢宁说,“苏州的人才计划是一手抓引进,一手抓培养,将重点培养和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同时还将充分发挥教育在人才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引得进,还要留得住。苏州的做法是切实建好科技园、创业园、研发机构和企业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招才引智载体,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资源开发机制,提供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捷高效的优质服务,以此增加苏州对高层次人才的黏性。

李刚博士就是这么一位被苏州的创业环境所引进并留住的高科技人才。这位研究微电子机械系统的海归博士曾经在其他一些城市创业,但是最终选择留下的是苏州。他说,“吸引我的主要是创业环境好,产业布局的视野、相关领域研发的集聚程度、正规真诚的服务等因素,这些都让人无法离开。”

有好的政府服务才有好的发展环境,这是苏州的实践结晶。

“机关就是服务,公务员就是服务员”这句话在苏州干部中认可度非常高。

“服务无止境,这既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对确定下一阶段工作重点也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昆山市委书记管爱国表示,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向“微笑曲线”高端攀升,除了依靠市场的力量推动之外,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引导作用也尤为关键。

为了从机制上推动转型升级,苏州市地税部门推出了“二三产分离十五法”,建议、引导企业采取15种方法,分离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并进发展。

按照计划,苏州将力争到2012年实现分离企业达到500家,生产性服务业在全市服务业中的比重提高到58%左右。

面对挑战和压力,敢为天下先的苏州,再一次率先迈出了探索的步伐。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