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长宁区春天花园小区,提起周家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陈华医生,居民们没有不伸大拇指的。从2008年起,具有全科副主任医师职称的陈华“对口”进入居民小区,当上了家庭医生:他每周两天半在卫生服务中心坐门诊,其余时间都“泡”在社区。对于设立家庭病床的,陈华每周都安排固定时间上门服务。
曾经是外科医生的陈华,2003年起才从事全科医疗工作。她能够进入居民小区,走进居民家庭,当上“定点”医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上海对全科医生的精心培养。
从1994年起,上海就对社区在职医生开展了全科医学基本概念培训班,随后对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临床医生进行了全科医生岗位培训。上海市卫生局面向全国招收临床医学专业大学本科毕业生,对其进行3年的规范化培养,培训合格后充实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担任全科医生。2004年,上海启动全科医生岗位实践技能培训,目前已完成对6000余名社区临床医生的技能培训。
针对全科医师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选送的“单位人”培养方式中出现的培养期间无法使用的矛盾,上海实施了“行业人”的培养方式。即向全国招录培养对象后,先不定单位,培养期间的人事、劳动管理委托市卫生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管理,培养经费由市、区县政府与用人单位及个人共同负担。2007年,上海印发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试行办法,突出了学员待遇和经费保障,使全科医生培养工作有了制度和政策保障。
在加强全科医生培养的同时,上海通过完善全科医生注册制度、职称晋升制度,规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的编制问题等方法,使全科医生可以安心工作。到郊区基层医疗机构工作的,还提供户籍政策方面的优惠。针对外地生源的培训对象,可按应届毕业生进沪就业的相关规定申请办理户籍或居住证。对培训结束后自主择业到郊区基层医疗机构工作并签订3年以上合同的,其培训年限视作工作年限,并可优先申请办理居住证转户籍手续。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上海连续13年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标准化建设列入市政府十项实事工程,使社区卫生服务的“硬件”有了明显改善。2000年,《上海市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印发,规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床科室以“一级大科”为主,有条件的可开设“全科诊疗室”,2006年又进一步规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设置以全科门诊为主”。同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每万名居民配备4至5名全科医生、1.5至2.5名公共卫生医生,为各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合理配备卫生人员队伍提供了依据和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