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地区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7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 蹲点官坞村 看小渔村如何借鉴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 样本分析①
小渔村的致富新路径
本报记者 陈 煜
公司员工正在一条先进的海带烘烤生产线上流水作业。 本报记者 陈 煜摄

采样时间:2011年7月上旬 采样地点: 官坞海洋开发有限公司

核心提示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加快推进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福建省连江县官坞村发展的亮点是通过构建利益驱动和投入回报机制,注重借鉴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打造农产品品牌,延伸产业链,从而推动当地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和产业化。

盛夏,记者走进福建省连江县筱埕镇官坞村,村党支部书记林哲龙正在海带加工厂打结车间里指导生产工作,偌大的车间里,700多位女工的手随着一条条海带在飞舞着,一派繁忙景象。

官坞村的自然条件确实很差,两个小半岛夹着小小的村落,后面是光秃秃的石头山,前面是浪涛涌动的大海。今年已是72岁高龄的林国土老人几乎不愿去回忆20多年前官坞村的模样。那时不仅没有淡水和电,连一条像样的通村公路也没有,800多户人家种着户均仅一亩多的山地,一年种一季地瓜一季麦子,间或砍一点茅草贩卖,人均年纯收入还不到100元。

忽如一夜春风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穷困的官坞人把致富的目光投向了海洋。“众人齐心,海变黄金”,林哲龙喊着响亮的口号,带领全村人开始耕耘“海上田园”,开发浅海资源,大搞海带养殖,从而实现了从耕山向耕海的根本性转变。

海带养殖是一个投入高、劳动强度大、技术要求比较高的产业。由于分散养殖,又缺乏先进的养殖技术,该村的海带产量低、品种单一、销路窄、收益薄,养殖面积较长一段时间在三四百亩之间徘徊。后来又因海带的大量增产而造成积压,价格猛跌,有的年头几乎连本钱也收不回来,官坞村又陷入了“增产不增收”的困境。

如何破解?官坞村两委认为,只有成立加工企业,走产业化经营道路。于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一家以“公司+渔户”为模式的集体股份制企业官坞海洋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了,公司下设海带育苗场、鲍鱼育苗养殖场、水产品加工场、海水养殖研究会等7个经济实体,村两委和公司的班子实行“两位一体”机制,村党支部书记林哲龙兼任董事长、总经理,两委干部分别担任公司各部门负责人。村集体以拥有固定资产折总股份50%,而周期生产所需的流动资金让渔民自愿投资,占总股份的50%。之后,由于看到公司投资收效快、风险小,村民入股投资积极性空前高涨,全村现已有70%的农民成为公司股东,所占的股份也上升到了60%。

股份制的实施,把渔民的小生产同大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不仅使渔民结成了利益共同体,同时也把农民有限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得到合理的配置。林哲龙打了个形象的比喻:“珍珠串起来才能成为项链,才能升值,散落在地上不值钱。”

据了解,官坞村现有近900农户、3400多名村民,其中70%的家庭入了海洋开发公司的股份,成了股东。“现在村里男人们都下海养殖,600多名妇女则到海洋公司上班,每人每年能赚上万元呢。”说起现在的生活,林国土难掩喜悦之情,老人有4个儿子,其中有3人入了海洋公司的股,除了每年公司的分红之外家里还有养殖海带的另一份收入,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公司当龙头,农户有奔头。海洋公司成立后,即与村民签订购销合同,全村五成鲜海带都作为公司的加工原料。1998年,官坞村作出了海带统一收购的决定,不管村民种多少,只要愿意卖给公司公司就全数收购,而且还定有保护价,此承诺一直坚持至今。这样,渔民们最担心的“卖难”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公司还投入4000多万元建设渔业基础设施,修造码头避风港,架设6条海岸运输索道,兴修10多条机动车运输通道,使全村海带养殖实现了机械化生产,村民从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从事更多的生产作业,效率大为提高。

官坞海洋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伊始,就确定了紧密型“公司加农户”的经济发展模式,采取“入股分红、责任有限、折旧归公”的集体股份体制,实现共同致富、和谐发展。

背景链接

官坞村通过股份合作的方式联合起来,实行产业化经营,从而提高了农民的市场地位,摆脱了小农经济分散、缺乏竞争力的局面。

官坞村实行“公司+农户”模式的特别之处还在于村集体成为龙头企业的最大股东,而作为农户的一方又在公司中占有一定比例的股份,这就赋予了这个龙头企业既要实现企业自身的盈利目标,同时也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全体村民共同致富的愿望,从而形成了官坞村既有利益驱动又有稳定收入机制、能够保证农民持续致富的长效发展新路径。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