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1年7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成都:扎实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
本报记者 周 琳 实习生 何 阳

“在统筹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方面,成都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体、以资源合理配置为核心、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为目的,全面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成都市市长葛红林向记者介绍。近年来,四川省成都市深入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促进全市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据介绍,为了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成都采取了多项措施。

一是推进教育规划城乡一体化,打破城乡办学分割格局,把全市农村小学、初中建设全部纳入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制定实施成都市普通中小学布点规划,按照“幼儿园小学就近、初中进镇、高中进城”的要求,统筹规划、合理调整、科学布局城乡中小学校点。

二是推进办学条件城乡一体化,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完成全市所有农村中小学校新建和改扩建;实施中小学教学装备满覆盖工程,建设达标运动场地,配置现代教学仪器,推进教学资源、信息网络和信息技术应用全覆盖,农村中小学校舍面积和技术装备达到城区水平。

三是推进教育经费城乡一体化。按照“支持城区、补助近郊、扶持远郊”要求,加大市级财政用于农村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和比例,新增教育经费优先满足农村需求。目前,农村小学生和初中生人均公用经费已达到城市标准。

四是推进教师配置城乡一体化。全面推行教师县管校用制度,有效消除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师交流体制障碍;实施中小学校长定期轮换和教师跨区域交流制度,每年各选拔40名城区和农村学校校长交叉任职;推动教师配置向农村倾斜,实施高校毕业生支教计划。

五是推进教育质量城乡一体化,健全优质教育资源满覆盖,促进名校进山区、园区、新区,提升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和新建学校发展水平;建立城乡教育互动联盟,引导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流动,遴选130所优质学校与169所农村学校深度结对。

六是推进评估标准城乡一体化。制定全市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监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建立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监测制度;统筹制定市、区(市)县、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和评估标准,科学设定城乡教育一体化实现度、城乡教育均衡度、公平度等评估指标,并进行考核。

与此同时,为有效缓解“择校热”,成都市出台了3大举措。一是缓解城乡择校。在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城乡教师大培训大交流工程和农村教师集中居住工程的基础上,2010年启动实施“常青树”计划,面向全市招聘名优退休教师下乡兴教,帮助提升农村教师素质和水平。此举使城乡义务教育差距明显缩小。

二是缓解区域择校。在实施城区薄弱学校改造和名校集团战略引领下,以全国知名的优质公办名校为龙头,采取领办、合办等形式,在城郊接合部、卫星城大力发展优质义务教育,建立了58个名校集团,近郊义务办学质量快速提升。同时,鼓励民办教育品牌学校扩大办学规模。通过科学配置优质教育资源,中心城区和近郊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基本实现均衡。

三是缓解校际择校。今年全面推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按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推进机会公平,学校所有新生入学学位公平面向符合条件市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优质学校初中新生全部微机摇号入学;推进程序公开,做到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时间、范围、计划、程序和结果“五公开”;推进结果公正,学校、社区、乡镇(街道)等组成监督委员会全程监督入学计划、程序和结果,将区(市)县就近入学政策执行情况纳入全市目标督查。通过缩小校际办学条件的差距和改革新生入学制度,切实保障了学生公平入学,有效缓解校际择校问题。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