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都出发西行,翻过21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雪岭,跨过14条波涛汹涌的大河急流,就到达了拉萨。这条路,就是连接雪域高原和内地战略运输大通道的川藏公路。
成都军区川藏兵站部因路而生。57年来,一代又一代官兵以铁的意志、铁的纪律、铁的作风,创造了“艰险多吓不倒、条件差难不倒、任务重压不倒”的川藏线精神,年年出色完成进藏运输和多样化军事任务。
近6年,累计出车3万余台次,行驶2.3亿多公里,运送物资28万余吨,实现进藏运输连续6年“零亡人”
科学发展创造安全奇迹
三千里川藏线,气候恶劣、道路艰险,人称“生死线”。
为了边疆建设和边防安全,川藏兵站部官兵以大无畏的精神执行进藏运输任务。一趟高原跑下来,牺牲的事情经常发生,最多的一年牺牲了17名官兵。建部57年来,先后有658名官兵牺牲在川藏线上。如何在保证官兵安全的同时提升部队战斗力,一直是兵站部历届党委班子努力破解的难题。
2002年初,兵站部首次提出“零亡人”目标,步入用科学理念指引安全发展的轨道。
为了实现这个安全目标,兵站部党委动员官兵结合运输任务,科学总结川藏线地形、地貌、路况及气候特点,采取车队出发前安全预测“车头会”、危险路段安全风险“评估会”、事故地点归避风险“现场会”、复杂天候天气预测“分析会”等方式方法,普及和深化安全行车知识。他们还结合专业训练,创新驾驶员培训方法,提升安全行车本领。
经过调研,他们大胆决定,改变传统运输模式,实施以实战化组织、规范化管理、信息化指挥为主要内容的进藏运输新模式;打破汽车团“各自为战”的管理状态,实行兵站部“统抓统管”的组织方式;推行“多拉好跑”目标责任管理机制,制定下发川藏公路多样化任务运输组织指挥规定等规章制度,对进藏运输人车管理、途中安全教育、到站休整食宿等每个运输环节逐一规范。
他们投资上千万元,建成川藏公路军事运输指挥系统,构建兵站部指挥网,实现了信息化指挥。川藏兵站部部长庞阔说,“如今,以光纤数字通信网、指挥自动化网、军事综合信息网、远程视频传输网为主体的数字化川藏线,构筑起了覆盖全线每个角落的全员、全时、全程、全天候安全管理监控指挥网络,为实现安全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现在散布在千里川藏线上的车辆,无论山有多高,气候多恶劣,距离有多远,只需将车队编号输入计算机,就能实施不间断、全天候、远距离实时指挥监控。一旦有紧急情况,随时能发现处置。
2006年5月的一天,某部24号车在海拔5000多米的东达山顶抛锚,驾驶员小张立刻打开笔记本电脑,在千里之外车辆修理所远程会诊中心专家的指导下,短短20分钟就排除了故障,跟随车队继续前行。
2009年秋,一支车队在二郎山突遇泥石流,带队干部迅速用车载电台通报情况,组织部队成功规避,避免了泥石流给人、车造成损失。
说起最近6年执行任务的情况,庞阔介绍说,兵站部累计出车3万余台次,运送各类物资28万余吨,行驶2.3亿多公里,创造了进藏运输连续6年“零亡人”奇迹。
“5·12”汶川大地震后将第一支救援部队送抵重灾区;克服重重困难为灾后重建运送大批急需物资
奇路铁军勇当中流砥柱
进藏运输组织模式的创新铸就了一支百战铁军。近年来,川藏兵站部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10余次,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短短10分钟,兵站部党委常委迅速齐聚作战室,一项项抗震救灾运输支援保障方案连夜制定,部队即时进入战斗状态,蓄势待发。
2008年5月13日凌晨,兵站部某部成为全军第一支进入灾区的汽车部队,14日凌晨,他们将震后第一支救援部队送抵重灾区,比任
务要求提前半天。进入汶川的公路打通后,某部迅速组织突击队,昼夜兼程,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夹金山、梦笔山,将医护人员和急救药品运抵汶川。
2009年元旦,兵站部全体官兵是在为灾区抢运红砖途中度过的新年。一个月里,他们为灾区群众抢运红砖3000余万块,以及重建家园的其他急需物资。
2010年5月,兵站部受领沿川藏路北线为四川兵站部甘孜藏区牧民定居点运送建材任务。这条路上没有既设兵站,部党委当即抽组4个野战兵站千里机动,提前到达指定地点,按时形成保障力,开创了川藏北线依托野战兵站保障的历史。山路艰险、气候恶劣、道路陌生,汽车部队官兵们克服重重困难,奋战32天,及时将建材送到了群众手中。
2010年8月16日,兵站部奉命支援都江堰市龙池镇抗击特大泥石流灾害。半个月时间里,官兵们救援疏散群众1000余人,装卸沙石、物资1.2万余吨,清理淤泥5700多立方米,加固河堤1500余米,确保了龙池镇的安全。
在兵站部流传这么一句话,“汽车跑得快,全靠干部带”。兵站部政委杜宜凯说,干部队伍是安全工作的龙头,抓住了干部队伍,就抓住了安全工作的核心。
每次执行进藏运输任务,他们都将上线干部合理配置到物资装载、货物卸载、机动指挥、安全管理等各个环节,确保车队走到哪里,组织力量就延伸到哪里,干部骨干力量就加强到哪里。
今年初春,执行首趟进藏运输任务的车队行至海拔4500多米的业拉山半山腰,冰封雪裹,暗冰封道,“S”形弯道十分狭窄,带队干部换下新战士,凭着过硬的驾驶技术,将车辆逐一开出险区。
车行一线,人撒千里,要确保行车安全、提升战斗力,离不开文化建设。从安全警示语录到形式多样的亲情文化活动,官兵的使命感、责任意识与日俱增,部队科学发展的基础越打越扎实。
与沿线19个乡镇、32个村社、50所学校、25家医院和卫生所签订了爱民助民协议,帮助30多个村寨走上致富之路
扶贫帮困担当爱民模范
米堆冰川旁的中坝村是个贫困山村,村里虽有800多亩山地,却因缺人才、缺技术、缺市场,村民创收无门,致富无路。中坝兵站站长黄杰认为,送钱送物不如送科技、育人才,要改变中坝村的落后面貌,关键要增强村民创收致富的“造血功能”。
官兵带着村民参观了部队的地下蔬菜温室、保温饲养场,给村民们极大启发。随后,他们帮助村里建起了3个地下蔬菜温室大棚,种植了10多个品种的良种蔬菜。为让更多的藏族群众掌握种养技术,兵站还办起了“光明夜校”,定期举办种植、养殖、驾驶、医疗、农机维修等培训班,为中坝村培养了众多技术能手,村里涌现出一批致富带头人。
中坝兵站帮扶群众致富是川藏公路沿线众多兵站的缩影。这些年来,沿线兵站把多年来试验探索的高原蔬菜栽培和果树嫁接等科学种养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驻地藏族群众,还将试种成功的20余个科技含量较高的蔬菜新品种送给了农牧民。
康定兵站与康定中学贫困生结成了“一帮一、一扶一”互助对子,仅去年就捐助学费1.2万余元。近年来,川藏兵站部先后与沿线50所学校签订了捐资助学协议,组织官兵与贫困学生结成“帮学对子”,为藏区学校赠送电视机52台,赠送书刊1.3万余册等。从“帐篷小学”、“马背学校”再到希望小学,汽车兵演绎着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
川藏兵站部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冉健介绍说,他们先后与川藏公路沿线19个乡镇、32个村社、50所学校、25家医院和卫生所签订了爱民助民协议,在兵站部的帮助下,30多个村寨走上致富之路。兵站部被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全国“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和“拥政爱民模范单位”等,他们帮建的6个村也成为“文明生态示范村”。
兵站部政委杜宜凯说,近年来,川藏线各兵站党委十分重视与沿途乡村党组织建立帮扶机制。扎木兵站与西藏波密县扎木镇卡达村党支部结对子,帮助制订发展规划,做好群众工作。村里党群关系日益密切,致富群众越来越多,党组织威信越来越高。去年,村党支部建设经验受到中组部肯定,被西藏自治区党委表彰为“基层政权建设先进党支部”。
在部队的帮带下,公路沿线一大批藏族村寨建起了党员活动室,规范了党支部议事规则和工作流程,解决了各类现实难题,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得到有效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