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7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积极推进全科医生队伍建设
苏民

近一段时间,北京市居民从各种媒体上看到了《北京市家庭医生式服务致居民一封信》,信中话语洋溢着温情和呵护:“只要您同意,您就可以和社区卫生服务团队签订《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家庭医生式服务协议书》。社区卫生服务团队由全科医生、社区护士、预防保健医生等人员组成,他们将和您建立稳定的服务关系,让您享受到更为方便的家庭医生式服务……”

专家指出,虽然10多年前北京、上海就已开始全科医生队伍建设,但这次北京市大面积推行“家庭医生式服务”,意义非同一般,可以看作是我国启动全科医生制度全国全覆盖的新起点。

实际上,我们大多数人可能都不太清楚全科医生是干什么的,即便有一些了解,也往往简单地把全科医生和“街道医院”联系在一起。其实,全科医生是综合程度较高的医学人才,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被称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目前,全科医生制度已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施,全科医生占医生总数的30%至60%。而我国全科医生的培养和使用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数量严重不足。

专家表示,我国基层全科医生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看病难、看病贵”。国内外调查研究表明,90%以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可以在基层得到有效诊治。但在我国,由于基层医疗队伍建设薄弱、医疗水平有限,患者都希望到大医院就诊。如此一来,基层卫生资源闲置,大医院人满为患并超负荷运转——患者挂号难、住院难;大医院的医生也非常忙碌,双休日都要连轴转。

更为突出的是,对于大医院服务的过度利用,加剧了患者和整个社会的疾病经济负担,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看病贵”问题。

为解决老龄化社会带来的老年人口保健和医护照顾问题,国家正努力通过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和全科医学,引导一般诊疗下沉到基层,以期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

“我们的工作远不只是上门看病。”北京市某社区卫生服务团队负责人张大夫表示,“更重要的是要负起健康管理的职责。”如为签约家庭成员建立吸烟、饮酒、运动和饮食习惯登记;提供每季度至少1次的戒烟、限酒、限盐和控制体重的生活指导;为慢性病危险因素的家庭和成员进行一年一次的体检和筛查等,“如果遇上没把握诊断的疾病,则会负责预约大医院的专家前来支援。”

“建立分级诊疗模式,实行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将医疗卫生服务责任落实到医生个人,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方向。”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务院医改办主任孙志刚表示,要鼓励地方试点并逐步推行全科医生首诊制度,其好处有三:一是居民看病更方便,小病看全科医生,大病通过全科医生预约转诊,省去了到大医院排队等候的烦恼;二是居民看病更便宜,可以降低小病的医疗费用,大病在急性治疗稳定后,可以转诊到全科医生进行康复治疗,节省了医疗费用;三是资源配置更合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可得到一定缓解。

孙志刚表示,到2020年我国初步建立全科医生制度之时,除了让每个家庭都能享受到全科医生的服务之外,还将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居民有2至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基本形成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和“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从根本上提高居民健康水平,让居民少得病甚至不得病。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