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689亿立方米,是一个水资源相对丰富的省份。近年来,湖南水利建设获得长足发展,但仍存在不少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流域防洪标准不高,缺乏一批控制性防洪工程,存在9000余座小Ⅱ型病险水库、7600多处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等。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切实增强水利支撑保障能力,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利大省湖南由此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湖南根据自身情况,提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基本思路,把水利建设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着力推进“三个水利”、构建“六大体系”,力争通过5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经济社会发展的局面。
“三个水利”即安全水利、民生水利、生态水利。
“桐仁桥水库经过20多年的运行,存在很多隐患,为保障安全,原来的蓄水水位要比现在低1.5米。被列入国家第二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规划后,桐仁桥水库除险加固工程2008年10月动工建设,2009年8月全面竣工。”长沙县水务局局长胡立忠介绍说,现在的桐仁桥水库蓄水丰沛,风景优美。
“湖南是水库大省,各类水库多达13326座,占全国水库总数的七分之一,数量居全国第一。”湖南省水利厅厅长戴军勇介绍说,水库能发挥防洪、灌溉、发电及生态效益,水库的安危牵系着人民群众生命的安全。湖南的水库总量多,病险水库也多,到2008年,湖南还有5645座病险水库。
为彻底化解病险水库的威胁,湖南提出,2015年前,全面完成小Ⅱ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基本完成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并建立全省水库大坝安全监测与运行管理系统,2015年前覆盖全部大中型水库,2020年前覆盖全省所有重点小型水库。
让更多农民群众喝上自来水、放心水、安全水,是湖南大力推进的重点民生工程。短短3年内,湖南省农村饮水安全建设两次“提速”。(下转第二版)
自“十一五”开始,由3个“五年规划”的15年,调整为2个“五年规划”的10年,进而又提前到2013年,全面完成15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建设。“十一五”期间,湖南共解决了1053万农村居民饮水不安全问题,建成各类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9841处。全省农村现有集中供水工程29152处,受益人口1735.43万人。
2015年前,湖南将全面完成城镇供水设施提质改造,解决城镇人口和21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2020年前基本实现村村通自来水。
绿色湖南,是湖南的一张名片。开展水生态保护,搞好水土保持,建设秀美湖南,是湖南水利的一大着力点。为切实加强水资源保护,确保各水域的水质,湖南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我们积极开展水环境质量督查,洞庭湖区关闭了234家小型造纸企业,有效改善了湘江、洞庭湖水环境质量。”戴军勇表示,为提高水环境监测能力,全省在主要江河上布设了155个水质监测站,基本建成了控制湘、资、沅、澧4水干流水功能区,以及14个市州所在城市主要饮用水水源地、入境水域等重点水域水资源保护监测站网。
“湖南人均、亩均水资源量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滞后、农业用水比重大、用水效率低、水污染状况严重等原因,湖南省水资源状况不容乐观。”戴军勇坦言,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全省各地工业化、城镇化迅速推进,部分地区的人口与经济规模已达到或超过当地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水资源供需矛盾逐步凸显,工程性缺水、季节性缺水、水质性缺水现象将越来越多。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需要破除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为此,湖南省委、省政府抓住湖南列为全国水利改革试点省的机会,明确提出,用3年左右的时间全面完成5大改革任务,“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被列为首要任务。
戴军勇介绍说,从今年起,湖南省政府把实施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指标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评估内容,主要考核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和水功能区达标率两项指标。通过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今年要实现全省万元GDP、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8%的目标。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并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湖南将在怀化市、娄底市、长沙县探索开展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试点,并率先在长株潭三市实施“三条红线”控制指标管理模式,形成事权明晰、分工明确、运行有力的各项水资源管理制度。
与此同时,湖南还将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改革列为5大改革任务之一。戴军勇解释说,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是设立在县以下,面向农村、农业和农民提供水利服务的组织体系,是实现农民富裕、农业稳产高产、农村发展的重要基础。
为满足新一轮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和推进全省水利改革发展,湖南省提出,要加快建立完善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强化职责职能,理顺管理体制,落实编制、落实人员、落实经费,利用3年时间逐步建立全省职能明确、布局合理、队伍精干、服务到位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基层水利服务水平,切实增强水利服务“三农”、促进农业高产、农村发展、农民富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切实巩固和稳定水利事业发展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