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7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加强新材料技术研发和应用
郑杨

许多人都在网上看见过这样一款概念手机:它轻薄透明,能够折叠、卷曲,造价约七八千美元。令人惊叹的性能,令人惊叹的造价,都来自手机中的一种关键材料——被称为“黄金薄膜”的高性能聚酰亚胺薄膜,长期以来,只有少数国家掌握其制造技术。日前,记者在中科院化学研究所了解到,经过多年自主研发,我国已经掌握了这种“黄金薄膜”的制造技术,并实现了产业化。

“黄金薄膜”之所以得名,不仅因为它如黄金般的色泽,更因为这种新材料有着黄金般珍贵的高性能。据中科院化学所高技术材料实验室主任杨士勇介绍,这种薄膜在零下269摄氏度的低温到400摄氏度的高温范围内都具有稳定而优异的性能,广泛运用于卫星、飞机、高速铁路等诸多高端制造领域。

据统计,去年我国聚酰亚胺薄膜的年需求量超过2800吨,国外公司的产品占了我国市场份额的80%。这些产品长期处于高垄断价位上,致使我国许多高新技术厂家对这种“黄金薄膜”的应用望而却步。中科院化学所与有关企业合作攻关,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黄金薄膜”制造技术,并于去年建成我国规模最大的生产基地。

材料是制造业的基础,生活中我们常常观察到类似现象:外观相似的小轿车,价钱却相差数倍,而很多人宁愿花钱去买更贵的车,原因何在?就在于性能更好。事实上,决定汽车性能最关键的一个因素,就是隐藏于汽车部件中的材料。可以说,材料水平是“中国制造”水平提升的关键所在。正因为如此,发展新材料和先进制造科技才被列入我国面向未来的8大重点科研领域之一。

如何提升我国先进材料生产水平?自主研发是必由之路。当前,我国很多重要装备的材料都是买来的,一些企业或行业需要什么材料就买什么, 但人们越来越发现,真正高端或关键性的材料,很多是买不起甚至买不到的,只能依靠自主研发。以“黄金薄膜”为例,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这种材料长期匮乏,价格昂贵,制约了我国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特种电力电器等产业的发展。当我国经过长期攻关、开始建设自己的“黄金薄膜”生产线时,国外企业立刻感到了压力,前来要求收购。而我们最终坚持下来,建成生产基地后,国外产品价格很快大幅下降。这是“黄金薄膜”高端材料在行业普及的起点,也是我国相关高端制造水平提升的开端。

当前,我国在材料科学的某些领域已经站在了世界前列,但从材料研究到最终应用于大规模制造的全链条看,整体水平仍然比较落后。著名材料学专家卢柯院士指出,具体来说我国在3个环节水平较弱:一是基础材料研发原创性不足,跟踪多,原创少;二是新材料到工业应用的连接不顺畅,缺乏有效的产研连接机制;三是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产品稳定性低。

专家认为,要推动材料科技自主创新、真正发挥其对“中国制造”的提升作用,有两个方面需要特别注意。一方面,材料科技的发展和应用需要“慢功夫”。新材料的诞生有一个过程,比如,中科院“黄金薄膜”的研发就经历了10多年的基础研究、8年与企业的产业化技术联合攻关。同时,一种新材料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它能马上得到应用,材料演进更替的过程非常复杂,不仅取决于其性能,还要受替换成本、使用习惯、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如20多年前发明的高温超导陶瓷,至今才走向规模应用。因此,投身材料领域必须耐得住性子,不论是科研人员还是企业,都需要认准目标,坚持不懈,才能最终推动行业的升级进步。

另一方面,材料研究一定要与行业、企业的需求密切结合。材料科技界与制造企业尤其是核心尖端制造业的企业应当建立起一种良好的沟通机制,实现产学研更好地结合,使更多新材料能够应用到产品中去。

当前,我国正处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国家大力提倡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推进制造业走向绿色化、智能化,这为先进材料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更多材料领域的重大突破能够服务于全世界,使“中国制造”走向高端,成为高品质产品的代名词。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