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发布的《2010—2011年中国数字出版年度报告》显示,2010年国内数字出版产业总体收入规模达到1051.79亿元,比2009年增长了31.97%。网络游戏和互联网的广告在我国数字出版年度总收入中所占比例分别为30.78%和30.54%。报告还显示,手机出版产值占整个数字出版总产值的比例达到33.26%,成为第一大产业门类,是目前数字出版的盈利热门。业内人士认为,随着3G和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用户对手机的应用热情不断上升,手机出版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时间被碎片化,伴随而来的是阅读的碎片化。”出版界人士认为。碎片化阅读是指通过手机短信、电子阅读器、网络等终端进行的不完整、断断续续的阅读模式。在候机、等车、等人之际,以及电梯里、乘坐公交车上、会议间隙等,用手机浏览手机报、登录微博查看朋友的留言,无疑是利用零碎时间获得有效信息的最佳选择。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使方便携带、可随时随地使用的手机迅速成为见缝插针式的碎片化阅读新载体。
同时,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今年1月公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0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3.03亿,增长29.6%,其中手机网民在总体网民中的比例进一步提高,从2009年末的60.8%提升至66.2%。由此可见,移动互联网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手机阅读因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较小,手机上网相对电脑上网更加休闲化和碎片化,且能够为一些上网条件差的地区和人群提供便利,加上手机阅读付费方式便捷,读者与创作者的互动性强,随着3G和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将极大地带动用户对手机应用的热情。因此,手机出版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近几年,手机出版规模持续上升。目前很多报刊都开展了手机报业务,手机报数量已突破1500种。手机新闻网站、手机小说、手机报等业务已成为手机网民阅读的重要途径。3大电信运营商建设的手机阅读基地也加大了出版产业链各方的合作,目前已分别同中国作家出版集团、浙江出版集团、中信出版社,以及盛大、方正、新浪等30多家内容提供商开展合作。
在以手机出版为代表的数字出版繁荣发展的同时,我们也看到,数字出版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 “十一五”期间,我国虽然已经完成了新闻出版等领域标准体系表的制定工作,但基础性标准和关键性标准仍旧缺位。随着手机出版、网络游戏出版等新型出版领域的日益壮大,数字出版标准化制定工作也日益紧迫。
“我们一直在努力构建这一标准体系。”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信息中心副主任刘成勇表示,目前信息中心已经把数字出版划分出11大类,分别开展标准制定调研,每个领域都将邀请业内外知名企业参与,共同完成标准制定。另外,在数字出版领域,完善相关版权法律法规、建立有效监管网络也已经成为众多业内人士的共识。目前,媒体形式日新月异,数字出版不可能按照传统版权授权模式进行,必须通过技术手段、国家认证机制来建立一整套数字出版流程,能够让相关各方的利益都得到保护。
刘成勇认为,要对数字内容源头把好关,移动运营平台的监管将成为关键,“我们正着手建立的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网络监管系统一期工程,国家投资2800万元,力图实现对内地能够访问的10万多个出版类网站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预警。”他表示,要重点规划对文本、图片、音频、视频4类作品进行网络侵权盗版的监管,最终实现监管对象信息化、监管依据规范化、监管流程自动化、监管机制流程化。
在业内人士看来,3G手机的出现为手机出版形成全媒体平台提供了技术可能,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等其他媒体可以为手机出版提供内容,或在手机出版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中展开合作。随着3G、无线搜索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三网融合”、“三屏功能合一”的进一步深入,手机终端软件的日益完备与丰富,手机出版原创内容的不断增多,手机出版行业规范及相关法规的逐步完善,盈利模式不断趋于清晰,可以预见手机出版将会在可持续发展中走向繁荣,并成为未来数字出版的主要盈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