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弘扬新闻工作者“三贴近”作风,本报组织了记者下基层、感受新变化等蹲点采访活动。蹲点记者采写的稿件集中刊发在“蹲点笔记”专栏中。从2011年1月19日推出以来,该专栏受到读者广泛欢迎。
“蹲”得深入 富于启发
经济日报“蹲点笔记”专栏自推出以来,只要有时间,我都要认真阅读。这个专栏之所以让人爱不释手、过目不忘,主要是因为:
一是有厚度。比如“蹲点孔田镇 看农信社如何更好地服务‘三农’”这组报道,我前后看了好几遍。报道既反映了小额农户贷款对支持农民发展脐橙等产业的作用,也报道了农村金融信息化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情况,还反映了农村信用环境建设对于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重要意义。它虽然报道的是一个地方、一个行业,但反映的问题却是多层次、多角度的。
二是有深度。《小额贷款结硕果 金融创新富农家》讲述了小额贷款由小到大、金融服务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生动反映了农村金融服务和农村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喜人景象。
三是有高度。《营造良好信用环境 树立农村文明新风》里的一段话给我印象特别深:“村民们现在都很在意自己的信用状况和道德风纪,人人讲诚信、处处重信用,遵纪守法想干事的多了,游手好闲的少了,精神面貌大为改观。”基层金融机构的许多做法,对于人民银行进一步推动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工作确实有启发,对全国其他地区突破农村金融发展的难题,实现农村经济与金融“双赢”,也有积极借鉴意义。
这些报道之所以能写得这样好、写得这样活,全在于记者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扎下去、蹲下来,用心体验、用心感受,这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式的采访做不到的。感谢贵报给读者奉献出这样的好报道,希望今后看到更多这样的好报道。
(中国人民银行河南省焦作市中心支行 陈曾明)
贴近基层 贴近群众
从贵报开辟“蹲点笔记”专栏以来,笔者就被深深吸引,并认真研读了每一期报道。“蹲点笔记”以大量翔实的报道展现了一线基层百姓的真实生活状态,也让人切实感觉到了经济日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作风。
一是“实”。开篇报道中记述了记者在贵州贫困山区石阡县龙塘镇大屯村蹲点采访的所见所闻,虽然所着笔墨并不多,但却能从当地村民一天的耕作写起,生动反映当地村民在党的富民政策引导下,如何以最大的创业热情生产致富,让人喜闻乐见。
二是“近”。报道采用“蹲点式采访,亲历式报道”的形式,记者和群众同吃住、同劳动、同娱乐,这种“零距离”的观察,为我们带来了基层最珍贵最真实的画面,生动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村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令人倍感振奋。
三是“亲”。这种“亲”不仅是新闻媒体与基层百姓心理距离上的“亲”,更反映出广大农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那份“亲”。有的地区虽然偏远落后,但群众的精神面貌却是积极乐观向上的,他们不仅感恩于富民政策给他们带来的实惠,更用勤劳智慧的双手创造着自己的美好生活。
笔者建议:第一,体现“三贴近”的报道今后还应该多搞一些;第二,对于基层百姓所面临的发展过程中的难题和困惑,也应不折不扣地反映出来,从而有助于政府部门总结发展经验,找到解决的办法和途径。
(河北省石家庄市银通小区 毕晓哲)
典型鲜活 经验实在
“蹲点笔记”专栏形式新、内容实、题材丰富、涉及面广。报道中既有政策介绍,又有背景链接;既有典型事例,又有经验做法;既有样本分析,又有记者感悟,新闻性、指导性、可读性、可学性都很强。值得我们学习!
笔者所在的红安县是一个以水稻种植为主的农业县,也是一个半山区、半丘陵的地方,水利建设对农业生产尤为重要。然而近年来,支渠、小渠,小塘、小库的管理和维护存在失修的问题。这引起了笔者深深思考,作为一名地方新闻工作者,也曾多次采访报道过,所以对“蹲点陕西省泾阳县 看如何大兴农田水利建设”这组报道格外关注。三篇报道分别从水利建设、管理、使用的角度介绍了陕西省泾阳县大兴农田水利建设的做法和经验,此外,地方政府领导、管理部门负责人、农民、技术人员基层干部等各个群体的观点都有反映,具体实在,可学可用。在前不久红安县召开的一次工作会议上,县里一位领导专门讲到了这三篇报道,并要求各级干部都认真看一看,努力学习泾阳县的经验。要结合红安的实际,建设和完善水利设施,保证水利这个农业发展的命脉永远通畅!
(湖北省红安县广播电影电视局
张剑虹)
精选主题 以小见大
经济日报的“蹲点笔记”专栏充分体现出“新”、“实”、“深”、“精”的特点。一篇篇报道就像一条条鲜活鱼儿,在读者面前活泼游动,令人回味无穷。
“蹲点笔记”不仅栏目形式新,而且标题和写作手法都很新颖。如《新茶园·新梦想》、《修一方水利 润万亩良田》、《产业化生产 专业化经营》等。报道中有现场,有分析,让读者身临其境,浮想联翩。
经济新闻唯有求真务实,才能客观反映出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从而为政府部门提供准确的决策依据,并引导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正确判别方向。“蹲点笔记”专栏展现的都是来自基层一线最真实的声音,写出了真情实感,令人信服。在“蹲点彭州蔬菜基地 看传统农业如何实现现代化生产经营”这组报道中,记者对如何提升种植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拓展产业发展空间,进行了深度挖掘,使报道更具张力。又如《多措并举加快工业结构升级》这篇报道,介绍了胶州如何破解工业发展瓶颈,对于其他地区破解产业升级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应该说,“蹲点笔记”专栏的主题都经过了精心选择,以小见大,使人很受启发。
(江苏省无锡市财政局 何仁军)
因地制宜 科学发展
“蹲点黄河石林景区 看如何借发展旅游业加快新农村建设”报道了甘肃景泰县黄河石林景区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开发出“农家乐”、“驴的”等旅游辅助项目;利用各种来源资金完善景区旅游基础设施,找到了以旅游业带动农林业、以农林业促进旅游业的新路子;形成了观光、餐饮娱乐和旅游商品三大体系为核心的景区发展新模式。
这组报道及时捕捉并介绍了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闪光点,为我们生动展现了一个这样的场景:在中国的大西北,黄河流经之处,在党的政策号召、激励和鞭策下,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充分利用旅游景区的鲜明特色,不断开发创新,挖掘旅游潜力,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这组报道给我的启发是,旅游是个绿色生态产业,我国各地自然禀赋不同,各具优势,关键是能否认识到这些优势,并进行科学利用。相信在党和国家政策指引下,只要各地因地制宜,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他们就会迸发出满腔热情,为自己的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
(徐州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苗连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