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地区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7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 蹲点大河乡 看生态移民如何解决西海固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 样本分析 ③
搬进宽敞新房子 日子越过越舒心
本报记者 许 凌
推开大门,是宽敞的客厅,郭锐一脸惬意。 本报记者 许 凌摄

采样时间: 2011年5月下旬采样地点: 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大河乡香园村

45平方米的客厅宽敞明亮,太阳透过高大的落地窗直射进来。6间大房,院里有轿车、农用车两个车库,还有地热装置,装修考究。屋主郭锐告诉记者:“这套房子连建带装修总共花了26万元,住得舒适。”

从土坯房到泥砖房

“家住隆德县那些年,8口之家,住在3间土坯房里,特别拥挤。外边刮风,屋内下雨,外边下雪,屋内结冰。那时候村子里家家都是土坯房。”郭锐回忆说,1998年他们全家搬迁到红寺堡。“分得6亩水浇地,住上政府为我们盖的3间砖瓦房。心里那个美呀,甭提多高兴了。”不过,红寺堡气候条件恶劣。

为了改变生态环境,当地政府下了很大决心,投了不少钱。连续七八年,每逢春季,乡上都会组织义务植树。随着树越种越多,绿色面积越来越大,现在沙尘暴的天气几乎没有了。

近些年,政府对农民开展培训,郭锐学到了不少本领。

郭锐家的收入也越来越多。他们家有十几亩水浇地,除了种玉米、小麦,主要种中草药,收益很不错。他家还养了8头牛,收入也很可观。郭锐告诉记者:“自2005年起,我家除去生活花销,每年能储上5万元左右呢!早就憋足劲儿,等到手头存上几十万,我就琢磨着盖上几间让城里人都羡慕的砖瓦房。”

房子越来越敞亮

“真没想到,我住上了这么舒适的房子!”郭锐站起身,环视他的新居,一脸惬意。

去年3月,拿着政府补贴的2万元建房款,郭锐全家开始动工建新房。“你看,我家房子结构全是钢筋混凝土的,清一色的上圈梁、下圈梁结构。”

走进客厅,瓷砖铺地,四周彩电、冰箱、电脑应有尽有,白色的“格力”落地空调分外显眼。落地窗挂上了紫罗兰色的驼绒窗纱,门框是黄浅铜色,既密封结实,又美观好看。郭锐告诉记者,光吊灯、落地灯和几个房间的壁灯,就花了2516元。

内室的装修尽显时尚风格,但也保留着土墙土炕的居住习俗。2×2.8米的炕围子,是强化木的,下面的炕裙子是瓷砖贴面,炕上铺的是羊毛彩毡,炕沿儿是清一色的彩砖。几个屋子的炕装修下来就花了4500元。

郭锐向记者最后展示的是厨房,西墙是与城里住户一样的现代橱柜、厨具,东墙角是地热管线、自家锅炉,这套地热加上太阳能设备就投进了6000多元。

□ 对话解读

记者:这几年走过很多农村,去过不少农民家中采访,透过郭锐家这样由“土坯房”到“泥砖房”、居住环境越变越好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生态移民过上了富足安定的生活。

杨莼葆(吴忠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郭锐的例子,不仅反映出西海固富裕后的农民生活状态,而且折射出经济发展较落后地区的农民对幸福生活的执着追求。

王琳(吴忠市红寺堡区大河乡乡长):像郭锐这样憋足劲儿建好房、盖大房的移居村民很多。我们各级党委、政府这两年教农民科学种地,引导农民致富,为移居农民开创更好的生活。几位农民都谈到,刚来红寺堡时风沙大得推不开门、见不到人、睁不开眼。没有好的生态环境,移居农民幸福生活无从谈起。10年来,大河乡平均每年植树10多万株,面积达2000多亩,发展经济果树林过千亩。到2010年底,全乡累计植树103万株,造林面积9780亩,枸杞、桑树等庭院林面积达2.1万亩,林木覆盖率达51.89%。

王岩森(宁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如何让西海固人富起来,从根本上解决发展问题?宁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探索出移民搬迁的好办法。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自治区已累计将西海固地区66万困难群众移民搬迁到红寺堡等川北平原地区。从红寺堡区搬迁落户的农民生产生活现状来看,这一发展路径是成功的,可行的。今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做出决定,“十二五”期间再将西海固地区35万贫困人口整村迁移到有水、有路、能致富的地方。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宁夏对西海固地区贫困人口先后实施了一系列移民工程,累计搬迁贫困人口66万人。“十二五”期间,宁夏还将大力实施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工程,让35万贫困人口告别西海固,让他们实现异地安家、异地创业、异地致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