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山,一间房,一个人。
从1987年到2011年,从35岁到59岁,从青春年华到两鬓白发。
在山西省平陆县国营林场海拔1460米的云盖寺瞭望台上,在杳无人烟的中条山南麓,一个名叫荆保山的护林员,守护着20万亩油松,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孤寂和艰辛,像一棵无名的青松深根在山顶,心无旁骛地坚守了24个春秋,把一生最美好的24年,奉献给了中条山的护林事业。
1987年3月,荆保山从部队转业,被分配到平陆县国营林场新建的云盖寺瞭望台工作。山风呼啸,松涛阵阵,还有各种飞禽走兽的怪叫声。看着简陋的房子和唯一一部与外界联系的电台,荆保山心凉了半截。他想给领导提出困难,但话到嘴边又咽回去了:再艰苦总得有人干,何况自己还是一名共产党员。
24年来,荆保山坚持写日记,把自己的真情实感从心里掏出来。每当遇到生活上的困难,每当情感脆弱时,他在日记上都会留下这么一段话: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就要干别人不愿意干的事;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有一分热,就发一分光。
每隔一小时沿着山梁或者爬到房顶,用望远镜观察一次;每天报告林场三次情况;每周巡山一次——这就是荆保山的工作任务,无人监督,风雨无阻。
他每次巡山,都拄着一根棍子,沿着不知走过多少遍的荆棘小道,一走就是3个小时。
责任区的每一棵树就像他的孩子一样,他把树木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24年来,面对盗伐者的报复,面对想打树木歪主意的人一次次金钱诱惑,荆保山从来没有害怕过,没有动摇过,人人都知道他是“一根筋”。
“房顶和窗户用塑料布包着,砖头地面湿漉漉的。除了望远镜、手电筒、灭火器等护林用品和简单的灶火,就是书和笔记本,阴湿潮冷的屋子再无其他物品。”这里,就是荆保山工作和生活24年的地方。
山上野兽多,每次巡山时都会碰到,他曾经多次和狼对峙过;多少次巡山时被大雨浇成落汤鸡,发烧感冒,自己熬草药治愈;多少次大雪封山,断了粮食,只好“饿”等援军。然而,更难忍受的是潮湿气候和吃水的考验。
中条山的小气候,即使不下雨,房间都是潮湿的,被子也是潮湿的。他总是早早和衣钻进被窝,等暖和后才能入睡,他因此患上风湿性关节炎,双腿就像针扎一样疼,有时疼得整晚都难入眠。
为了吃上干净水,他需要到数公里外的山沟挑水。一路上,蒿草、荆棘布满道路,下沟时候需要一个小时,上来时候需要两个小时。刚上山那会儿满满一担水一口气挑回来,近些年,由于在高寒缺氧的唐古拉山当兵时留下肺部肿大的病根,以及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他只能挑半桶,半路上还要歇息一次。
疾病、寂寞没能击倒荆保山的意志,所有的困难都被他踏在脚下。他总是念叨一句话:“我是一名护林员,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再苦的环境也不怕。”
24年来,荆保山坚守在大山深处,法定的节假日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年也难得几次回家。每次回家看望父母时都带着愧疚。
他欠妻子和儿女的就更多了。难得一见的妻子每次上山,都要从30公里外的洪池镇岳村步行8个小时,翻过无数的沟壑才能到;每次她都背上30多个大馒头,一路颠簸,到瞭望台的时候都碎成了馍花。
24年来,荆保山清查各类进山人员2万余人次,没有旷工一天,没有漏报一次火情。凭借练就的眼力,芮城县境内二十岭的两次火灾和盐湖区境内无数次火灾都是他第一时间发现和及时上报的,多次避免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如今,他管护的油松林构成一道天然屏障,24年来,有着40年党龄的荆保山,如山上的油松一般,不求闻达,不羡富贵,默默地释放着“氧气”,努力营造着“绿色”“低碳”环境。
文/新华社记者 王飞航
(据新华社太原7月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