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品牌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7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乌海葡萄香又甜
本报记者 陈 力
内蒙古乌海市葡萄种植户正在采摘葡萄。本报记者 陈 力摄

名词解释:内蒙古乌海市地处乌兰布和沙漠东部边缘,日照时数长、有效积温高,无霜期长,降水量小,较适宜葡萄生长。2008年,“乌海葡萄”取得农业部颁发的全国首批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证书后,乌海葡萄基地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和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评为“全国优质葡萄生产基地”,培育的“无核白”等品种被评为“中华名果”,并连续获得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全国第十一届葡萄学术研讨会优质奖等荣誉。在第五届中国优质葡萄擂台赛上,乌海选送的4个葡萄品种获“优质奖”,并被推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安全优质葡萄。

在内蒙古乌海市,周云飞种葡萄早已有些名气。其“云飞农业种养科技有限公司”在乌海有100多个大棚,在乌海城外一望无际的乌兰布和沙漠里,也有上万亩的葡萄基地。一圈走下来,简直就是一次赏心悦目的观光旅游。大棚里暖洋洋,青涩的葡萄珠开始透红泛紫。沙地里的葡萄还未挂果,绿油油的枝蔓随风摇曳。

葡萄园的美景昭示着葡萄产业的光明前景。周云飞说,“国内外温室葡萄的产量也就是3000斤到5000斤,我们挑战成功,单棚搞到了8000斤。许多大棚都是订单种植,鲜食葡萄品种没出园区就已卖光。我们不仅在乌海的沙地里种葡萄,还外出承包,把‘葡萄绿’送进巴彦淖尔市的沙地。”

乌海葡萄为何有沙地生长的本领?上世纪50年代,乌海一家农户采用庭院移植法成功培育第一株葡萄。该市随即成立了葡萄商品生产基地指挥部,通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对葡萄的栽植形式、架型、整形修剪技术、越冬防寒、肥水管理、精心试验和深入研究,总结出了适宜乌海地区和西北干旱荒漠地区的规范化的葡萄幼树速生丰产技术,终于使葡萄“长”出庭院走向沙地。

乌海市委书记鲍常青介绍,2002年以来,该市连续5年对达标种植葡萄每亩补贴200元。为鼓励规模化发展,从2005年开始对种植30亩的集中连片区每亩增加100元补贴,三级政府补贴最高额达到800元。在鼓励反季节葡萄种植方面,乌海市对新建一亩日光温室给予市级补贴2000元,区、镇各配套2000元。

此外,乌海成立了科技承包服务领导小组,对新植葡萄实行科技承包制度,科技人员包村到户,大力推广葡萄深沟浅栽、地膜覆盖、科学修剪、严格控产、果实套袋、综合施肥、节水灌溉等四季管理的先进技术措施。此外,有关部门还成立了葡萄产业协会,聘请国内外8位专家传授经验,组织有关会员参加葡萄产业博览会、评比会、展销会以及招商引资等活动。

在城外,葡萄园成为乌海市的新景观。目前,汉森酒业、云飞农科、吉奥尼葡萄酒基地等规模化葡萄示范园、观赏葡萄园、生态葡萄园正在逐步形成。乌海市已建成三道坎、黄河村、新民村3个千亩葡萄专业村,葡萄面积占农田土地面积比率达85%。2010年底,全市葡萄种植面积2.8万余亩,奔涌的绿色为茫茫的沙海带来勃勃生机。

在城里,乌海市以葡萄酿酒和保鲜葡萄为标志性产品,努力推进葡萄产业化。目前,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的葡萄企业20余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内蒙古汉森酒业集团有限公司在葡萄酒深加工方面走在前列。该厂葡萄酒年生产能力2万吨,相关产品在国内外供不应求。此外,随着葡萄酒庄的兴起,乌海投资1.1亿元新建的年生产能力5000吨的汉森葡萄酒庄率先投入使用后,吉奥尼、西风口等10个特色酒庄相继涌现。其中,内蒙古吉奥尼葡萄酒业有限责任公司打造的生态绿洲型农业,投资1400多万元建成的年产300吨葡萄酒庄,已同时配套600立方米葡萄保鲜库、2000亩葡萄种植基地。

乌海市正努力将葡萄打造成为具有鲜食与加工、观赏与采摘、贮运与酿造、生态建设与旅游观光并举,三大产业有机融合的现代经济发展格局。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